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258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当前,生态移民在经历易地搬迁到安置点后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计转型和生计可持续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资料,针对移民搬迁前后生计方式的变化、遭遇的现实困境,从搬迁政策、搬迁距离、迁入地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移民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为生态移民实现民生福祉,提出了促进移民生计转型、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设计了闽江源流域农户生计资本指标,实地调查了13个村260个农户,结果表明:闽江源流域周边农户的生计总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增加,自然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变化不明显;农户对自然资本依赖性较高,现有的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只有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和配套政策,才能有效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能力,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作为侗家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也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5.
解决生计问题是人类个体获得自身存续和发展的必然路径与现实命题。文章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建构了人们多元化的生计模式。通过对小凉山彝族传统生计模式如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代性条件下该地区彝族生计方式发生的具体转向。研究发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政府力量推动及个体对迁徙与流动是该地区彝族生计模式发生转换的重要推力,不同的生计模式均是人类适应多样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换取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美国生计教育一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田夫本栏编辑马志清生计教育的沿革美国生计教育是70年代初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伦在全面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观念及新构想,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劳动世界脱节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的浪潮中转向“生计发展”的正途。当时美国...  相似文献   
17.
生计资本转换是生计可持续的内在动因,生计资本转换行动嵌入区域交换系统中,受结构因素约束.当农户通过生计资本转换不能应对频繁的生计风险并从生计风险打击中恢复,或者生计资本转换效率长期维持在较低的均衡水平,农户生计便呈现较强脆弱性.在微观层面,生计脆弱是武陵山区贫困的内在致因,体现为生计风险频发、农户生计资本匮乏、农户生计资本转换能力薄弱等内在关联.在宏观层面,区域交换系统“交换层面”分离导致了区域脆弱,抑制生计资本转换.公共产品供给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核心路径,在延续并增强当前基础性与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应通过构建资产社会政策、发展避灾农业、重构乡村社区社会公共性,有针对性地缓解农户生计脆弱.  相似文献   
18.
韩汉白  崔明昆  闵庆文 《资源科学》2012,34(7):1207-1213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生态文化村。同乐村的傈僳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根据海拔差异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垂直农业系统。该系统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自然资源,保证了本民族的基本生活需要。本文应用生态人类学的适应理论,利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同乐村傈僳族的垂直农业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傈僳族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体系。但随着滇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乐村傈僳族垂直农业系统和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只有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垂直农业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同步进行,走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一个滨海渔村——东楮岛村为例,探讨旅游开发背景之下的渔民生计模式、思想观念、家庭分工乃至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发现,传统渔民过去渔为主、农为辅的生计方式逐渐转向了现在渔文化旅游模式兼渔业生产的生计方式,渔民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旅游开发激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促使女性从家庭走向旅游社会,共同推动传统渔村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自周代开始,以农为本的农户生计方式就基本确立。周王在每年春耕时,亲自率领官员在农田举行象征农耕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作丰收。至宋代,农业仍为民众最传统最普遍的生计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民的多元化生计方式已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如从事丝织、矿冶、饮食等行业。本文拟从宋代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农户生计方式的变迁进一步探讨当时农业为本,工商业并举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