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篇
教育   324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31.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332.
意境是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它包含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两大部分内容。意境的虚实相生美学理论有其演化脉络。它的思想根源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形而下界与形而上界的依存运动变化的辩证思考。它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要求,概括出审美活动由暗示性诱发到创造性想象的飞跃,引导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相似文献   
333.
中国画艺术处理中离不开虚实关系。虚实相生,互变.构成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中西虚实观在中国画创作中沟通、运用。  相似文献   
334.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诗歌理论中的艺术境界。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追求这种艺术境界时易于走向偏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文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过多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意蕴所构成的意境,其结果往往影响了绘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35.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从结构上说,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断开拓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336.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教者和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337.
提到虚无,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一个否定性概念,意指一种极端的怀疑主义立场或对人类一切价值的否定,甚至还指一种颓废厌世的悲观思想。其实,这是误解。就虚无一词的原初意义看,本无所谓褒贬,它不过就是一个哲学范畴而已,正如道家的“无”佛家的“空”一样。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空无、虚无实际上强调的是宇宙万物虚实相生、阴阳互动、变化不居、生生不息的一面。西方存在主义也讲虚无,那主要是指对自由的无化。  相似文献   
338.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道家与《易》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学创作取向。更重要的也为阅读审美提供了依据和启迪。对由虚实相生而形成的意境的审美阅读,是在以“神游”为核心统合“澄怀”“目想”“心虑”“妙悟”多种审美心理态势的过程中展开的。这一过程实是由象到道。由有(实)到无(虚)的审美过程。而从哲学角度来看,是由日常生活的当下自在走向审美的终极关切的过程。而生命的自我关切正是阅读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339.
《红楼梦》中许多人物、情节具有相反相生的对应关系,作者有意把一些性格对立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间的性格差异。以言情的表象蕴含对社会的批判,这正是曹雪芹独特的相反相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40.
虚实相生与意境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由实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它在老庄、魏晋玄学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终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所遵循的重要准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