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本文认为鲁迅和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因而具有可比性,然而,他们的小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文章从两位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感受素材的理性提炼以及艺术表现三个不同侧面入手,论述他们小说创作存在的差异,并由这些现象得出一些艺术的启示。  相似文献   
92.
话本的很多篇目中,城市尤其是都城显现出强大的向心力,成为人们向往和迷恋的空间和人物身份、命运转变的象征符号;相反,村野山水则被描述成危机四伏之处,话本中的城市和山水被营造为一组对立的空间修辞幻象。随着城市空间涌入叙事,文学作品人物生活的田园诗意也在失落。  相似文献   
93.
94.
《战争与未来之幻象》不仅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而且是文学中的精品。本文旨在分析其句法和修辞的特点,以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其语言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95.
丁娜 《今传媒》2016,(9):98-99
现代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告不仅仅是“广而告之”的产品与服务,不同的广告会产生不同的广告效果。本文在广告语的基础上,比较了广告语的优劣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广告语的到达效果、认知效果、心理变化效果、行动效果,说明了广告主通过广告语来增强广告效果的措施。同时了解了广告语的滞后与发展,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广告创作过程中扬长避短,为企业广告战略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6.
李文英  修倜 《现代传播》2016,(4):104-109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实与审美的融合统一,其审美创造机制在心理层面上源于创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理解、感悟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在技术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摄影和剪辑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层面上主要以修辞和叙事的妙用来创造富有审美文化内涵的影像符号。审美创造机制的综合作用使人类学纪录片得以超越"政论性"的话语模式,呈现为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审美幻象,在真实的风景下潜藏着品读不尽的审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7.
李树锋 《考试周刊》2008,(2):172-173
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经过对大量的不同种类艺术的考察,认为艺术幻象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一切艺术都应该以创造艺术幻象为旨归,并且它具有普遍有效的尺度作用.因此在她美学思想中,艺术幻象是一切艺术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形式,并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类型的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98.
我国广告事业快速发展,但广告语言却陷入了修辞困境:一方面广告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能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广告语对受众的实际影响力和作用力却在不断下降。广告人的修辞努力不仅未能对广告语的效用进行增值,反而导致了其语用效力的下降,广告语正遭遇着严重的语言贬值。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创作者的修辞努力背离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和修辞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催生了种种造成不良语用效果的负面修辞现象,其中较典型的有比比皆是的抄袭模仿、夸饰性用语的过度使用、语言的过度变异、言与实的严重不符等。在这些负面修辞现象的背后,掩藏着功利至上和技巧至上这两大流行观念误区。中国的广告语的创作只有抛弃这些流行的观念误区和错误的修辞导向,才能摆脱当前的修辞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9.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日本文学中形成了“东方主义”视角,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广袤的国土、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东方异国”的主体。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同时,中国作为日本的“东方”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但是,当大正年代的日本作家对“中国”现实的了解达到一定深度时便普遍停止了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叙事——既是出于对记忆深处的美好的中国古典的回护,也是出于对真实中国的失望。  相似文献   
100.
修辞幻象是连接世界和语言的桥梁。言语的建构功能让桥梁功能得以实现。建构权栖身于修辞幻象中,以话语权为外在表现形式。建构权的运作形成了修辞幻象的动机行为,进而改变世界和改变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