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文芳 《江西教育》2009,(12):31-32
片段一 师:以前学过不少古诗,请大家说一说,怎样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32.
师:上课之前.我听到你们背诵了几首古诗。古诗有很多类别,比如说,送别诗,比如说—— 生:思乡诗。 师:还比如说—— 生:描写祖国边疆壮丽风光的诗。 师:这叫边塞诗。 生:还有写景诗。 生:还有抒情诗。 生:还有田园诗。  相似文献   
3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诗作倍受推崇,原因在于它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仅用28个字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时节游子浪迹天涯的图景,把游子思乡的悲情宣泄到了极致,读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无数人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34.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文学模糊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句法模糊等方面.对文学翻译应把握原作的意义,适当保留模糊性,以让读者去创造,发现原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5.
《天净沙·秋思》是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名作。当年马致远以一首悲秋怀乡的绝唱,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今天,再细细玩味,其中的悲凉仿佛伸手可触,使人仍能得到美的享受。不妨我们再来感受一次:  相似文献   
36.
庄建国 《现代语文》2007,(1):124-124
对诗歌的欣赏角度不一样,其解读的内容也往往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因此,选择一种科学的欣赏角度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意,把诗歌的美解读出来。对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历来有两种欣赏角度,一种是从诗歌的技巧来解读,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另一种是从文化背景来解读,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含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个方面虽都令人信服,但是却难以解读诗眼“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37.
异国秋思     
庐隐 《快乐阅读》2012,(35):7-8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书房里显得格外清寂,那  相似文献   
38.
39.
邱明华 《科教文汇》2009,(4):237-237
对等原则长期以来都被当作是翻译的重要标准,然而在我们翻译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常将其与关联理论相结合,让读者既能够体会到意象,也能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达到最大的认知效果。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并结合我国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对比,说明我们在翻译诗歌中形式对等原则和关联理论的运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0.
申丽 《师道》2003,(8):30-30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部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天净沙·秋思》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自然便是吟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