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7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与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今天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相似文献   
202.
袁仲一 《寻根》2002,(4):88-95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姓赢名政。公元前246年庄襄王去世,赢政继立为秦王,22岁(前238年)亲理朝政。当时,秦国已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赢政发动了兼并战争,至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相似文献   
203.
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晋、秦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烛之武挺身而出,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用分化瓦解的策略说退秦师。他知道,秦、郑本无尖锐的矛盾冲突,秦国  相似文献   
204.
<正>【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译文】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对弟子们说:"你们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205.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西南地区设立巴、蜀、汉中三郡,初期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双轨制,最终则在蜀地全面推行郡县制;张若、李冰两任蜀郡太守对郡县制在蜀地的巩固功不可没。此时,昭通即有部分境域属于蜀郡,秦国蜀郡之设立,实为昭通政区之先河,由此开启了昭通两千多年来复杂而曲折的政区沿革序幕。  相似文献   
206.
郑义广 《知识窗》2006,(3):12-12
秦国为了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国相吕不韦欲派张唐出使燕国。张唐面有难色,他说:“我曾经为泰昭王讨伐过赵国,赵国人非常恨我,说‘谁抓到张唐就赏他百里之地’。而去燕国必须经过赵国,我不敢去啊。”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不好勉强。  相似文献   
207.
在三峡地区,巫人、巴人、楚人、秦人因盐而上演了中国上古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场面悲壮惨烈的战争,虽然战争最终让巫国、巴国、楚国黯然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场战争客观上带来了文化上的融合。随着战争的升级和范围的扩大,各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在连续不断的兼并与融合中日益壮大,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8.
人因事而存,烛之武以其犀利的辩辞而名垂千古,是一个舌灿莲花、诮弥战争于无形的有勇有谋的辩士形象。《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必有其美学价值。因教学的关系,查阅了散见于《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以下简称《东》)等书籍中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对原文也进行了反复阅读,一个疑问越来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烛之武出使秦国呢?  相似文献   
209.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210.
《小学生》2010,(6):26-29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要让人认识、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并且改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是有自尊心、虚荣心、功名心的,是好面子的,即使知道自己的缺点、过错,也不愿意承认,往往文过饰非,遮遮掩掩。"过而能改"需要勇气、毅力和魄力。当每个人都勇于说"我错了"并能做到"我改了"时,那真是"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