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潮州竹枝词承载和传播着潮州民众创造和积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记述潮州历代名贤名迹、物产商贸饮食、节庆信仰礼俗、府城风貌市俗等文化象事,再现了潮州特别是清代潮州作为府城的民俗文化,具有引导行为规范、优塑文化人格、整合凝聚文化心理的民俗作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非遗活态文化传承路径的启示和对外宣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元代以降,云南的竹枝词创作异军突起,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成就,成为中国诗坛上一颗理琛的明珠。究其原因:元代云南建立行省后,化得到空前发展;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作家队伍发展壮大;古朴浓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诗如画、旖旎多姿的自然风光等,为竹枝词创作提供了沃土。  相似文献   
13.
三峡的自然景观是国内外知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各用两个简洁的词来形容它们: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险峻。如果用唐宋诗人各四句诗来形容,则唐朝大诗人杜甫用“三峡传何处?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记载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是研究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本文择取陈元光、岑参、刘禹锡、柳宗元等四位诗人有关民俗风情的诗歌描写,展现了唐代某些地区的祀鬼神、节日、狩猎、刀耕火种、采菱等活动,以及传说故事、婚恋习俗、“异服殊音”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中可借以窥见唐诗中所蕴含着民俗风情的宝藏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初的上海,既是国家门户开放,中外观念碰撞的一大空间,也是竹枝词空前繁荣的一个胜地。如果说,条约口岸的地理空间造就了一大批条约口岸知识分子,那么,通过对于这一时期流传的竹枝词中夷洋等涉及民族观念词汇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则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在国家社会转型时期,这批条约口岸知识者的民族文化观念是如何由直呼为夷,到夷洋混用,再到去夷用洋,表达出自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心境,由此也可看到传统知识分子向近代知识分子嬗变的一个轨迹。  相似文献   
16.
尹乐丰 《成才之路》2009,(25):74-74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笔触表达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情思。它问世以来曾令多少读者为之陶醉。,本文在简要分析其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析了它在艺术上的成功。它在艺术的突出成就有二:其一是清新明丽的格调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二是纯熟的民歌技巧和谐声双关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杨棨《镇城竹枝词》记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镇江史事,涉及战史记录、官场表现、社会风潮,以至《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的“镇城风景”,使得我们对相关史实的认识,可以由于得到更为具体生动的信息而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要的商业市镇,汉口市井文化与其商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武汉竹枝词》对清中后期汉口商业生活做了较为生动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中后期汉口市井文化呈现出五大特点,即多元的生活方式、趋利的价值取向、落俗的生活情趣、崇尚奢靡的审美趣味和开放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的<竹枝词>历来受到人们好评,文章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论述其创作原因,一是导源于关心百姓生活的民歌体创作;二是分析夔州竹枝歌对其创作<竹枝词>的直接引发作用.第二部分论述其艺术特色,分剐从音乐笑、意境美、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对立中的流丽清新之美四个方面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0.
冯文洵所作《丙寅天津竹枝词》,或谓其"是一部天津活的地方志,也是一个天津社会的万花筒"。藉以可一窥开埠及其他事变对该城的政治、经济影响,特别是其社会生活与风习情状。而冯文洵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作品,自与他特定的生平履历和情怀分不开。将该作品所展示的关于近代天津社会的斑斑点点,有选择性地串接和整合起来予以审视和解读,对认识天津社会变迁当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