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5篇
教育   690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文章从方鸿渐的情感生活的层面切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方法,从方鸿渐的“本我”、“自我”、“超我”入手,力图从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对方鸿渐的濡染,探析方鸿渐情感悲剧的成因。从与方鸿渐有情感纠葛的五个女性剖析方鸿渐情感悲剧的规律。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归结与他同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情感悲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32.
弗洛伊德与文学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早年对文学艺术所做的研究,偏重于创作心理的探讨,由于把艺术家与神经症病人相提并论.从生物动力论出发解释艺术家的创作,因而招致了许多非难。然而,如果转换一下考察问题的视角,从艺术治疗的机制来看,弗洛伊德无疑为其奠定了基础并启发了艺术治疗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33.
章从方鸿渐的情感生活的层面切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方法,从方鸿渐的“本我”、“自我”、“超我”入手,力图从传统明和西方明对方鸿渐的濡染,探析方鸿渐情感悲剧的成因。从与方鸿渐有情感纠葛的五个女性剖析方鸿渐情感悲剧的规律。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归结与他同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情感悲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34.
杨坤 《学语文》2014,(1):49-50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从符号学、原型分析、主题学等各个方面对它进行阐释,形成了一门“呼学”。其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深层心理亦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人格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根据人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健康的人格需要本我、自我和超我相协调。然而《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却有着放纵的本我、焦虑的自我和矛盾的超我.这体现在她对希斯克厉夫扭曲的爱与挣扎。  相似文献   
735.
发表于20世界前期的震惊世界的意识流小说--世界名著<尤利西斯>可谓博大精深.它不仅要求读者有精心阅读的耐心和触类旁通的敏锐,更要求读者有大量历史、丈化、宗教、语言等背景知识.小说连西方读者也不易理解,其中对人物的精神分析更是深刻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36.
龚琳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4):58-59,63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们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在女性文学创作上开辟了新的天地.本文结合她们的人生经历,分析了在其主要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和意象,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挖掘两代英国女性作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探求女性文学创作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37.
精神分析派中有一位叫阿德勒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人的动力来自于寻求优越。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找到后进生某些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利于我们从另一角度去疏导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思想  相似文献   
738.
莫秀凤 《广西教育》2013,(43):133-134
阐述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及现实意义,从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化生成、社会文化观、文艺的关系论述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内涵,分析精神分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39.
日本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村上春树被誉为"疗伤作家",其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亦以独特的疗伤效果深得人心.该作自始至终飘荡着一种气氛--虚空,彰显着一个主题--死亡,亦反映了同时代青年的精神苦闷与困惑.小说中主人公们怪异的性格、令人费解的行为成为读者讨论的重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给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所作所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