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8714篇
科学研究   294篇
各国文化   88篇
体育   346篇
综合类   231篇
文化理论   48篇
信息传播   128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304篇
  2015年   611篇
  2014年   1156篇
  2013年   852篇
  2012年   983篇
  2011年   1252篇
  2010年   717篇
  2009年   708篇
  2008年   750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68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61.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也是一个疑难实验,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6-2]的装置及方法进行实验,成功率低,并且还原产物往往呈砖红色粉末状(经研究它是Cu2O),得不到有金属光泽的亮红色的铜块。初中学生的心理逻辑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需要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而砖红色粉末状的“Cu”无法与他们头脑中的Cu划等号,  相似文献   
162.
古诗文的诵读是近年来被中学语文教学界重提的热门话题,提倡者们的立论出发点大抵是要以诵读来纠正古诗文教学过于偏重字词、语法分析和翻译的偏差。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陶冶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63.
编者按     
我刊从2003年起开辟学术专栏,第一期以中国历史小说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中古文史为议题,第三期以《聊斋》研究为议题,第四期以明清诗文为议题,2004年第一期以文言小说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汉以前文学文化研究和吴伟业研究为议题,  相似文献   
164.
当代青年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认知度不高,但依然喜爱经典文艺作品。当代青年审美追求形象化,更倾向娱乐休闲性。  相似文献   
165.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6.
给出了单模激光器的量子理论.针对两能级原子介质,研究激光器的三种工作状态,并将量子理论结果与兰姆的半经典理论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7.
168.
借助于共生纠缠度和线性熵,研究了两个受驱动的量子点与单模腔场系统中激子纠缠度和混合度的演化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当无外加驱动场,激子的纠缠度和混合度呈现周期性的振荡.当激子受外经典场驱动时,其纠缠度和混合度都将减少.但Ω/g调节合适,我们能有效的抑制态的混合度而制备出一个纯净的激子纠缠态.  相似文献   
169.
邢良洪 《师道》2006,(2):38-39
如果问中学语文课本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类文章,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文学作品。文学对人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首先,经典文学作品是训练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最佳范本,文学性和工具性完全可以融为一体。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语言优美,很有感染力。品读文学作品的语言,在感受文章内容情意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既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面,使各种能力训练不致枯燥乏味,又能启发学生为了表情达意而有意识地训练语文基本功。其次,文学表达的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无情鞭挞,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产生灵魂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0.
陶渊时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