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90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9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以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质差等因素来解释交通违章行为的普遍性难以令人信服。显然违章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可能淡漠到对自己的生命漠不关心的程度。交通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道路交通立法与实践对公正的背离。  相似文献   
182.
吕京 《当代教育论坛》2008,(15):128-129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学习中等生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英语学习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本文力图对I英语学习中等生现状及心理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3.
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衡量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教育对象是否能够“知行统一”。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在当代中学生中广泛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本文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环节上来分析“知行背离”的原因,探索实现“知行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4.
纵观历史,我国美术教育基本处于屈从地位,其目的也并非从自身出发。进入视觉文化时代,我国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否如愿?文中主要分析我国美术教育目的的背离情况,以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85.
在<译介学>中,谢天振教授专章讨论了"创造性叛逆".其创造性表明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某一主观愿望造成的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及对译语的叛逆.然而,笔者认为"创造性叛逆"有几方面值得再思.  相似文献   
186.
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话语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品格介入当下文化活动,在克服了传统美学过分形而上的弊端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当代审美文化批评的话语特征分析透视是很有必要的.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多元化;同质化;情绪化;滑向文化,背离审美;热衷解构,忽略重建.  相似文献   
187.
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以"语言工具论"统摄一般语言理论,背离了语言的人文本质,亟待改革.改革的途径一是把透明无色的语言符号观转换为人文阐释的语言符号观,二是关注语言各要素在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8.
元好问在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鉴赏上,从悲剧美学的精神层面,努力追求本真元气与英雄之气、风云之气,从而达到纵横开阖、诗情驰骋的创作自由境界.表现出对宋代以来道学传统的背离和摈弃,构成了元好问独具特色的诗学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9.
胡静 《兰台世界》2007,(24):58-60
在清代甘肃,妇女背离理学贞节观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试图分析甘肃妇女背离贞节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90.
海岩小说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故事情节的高度控制和他在小说中对人性、对爱情、对现实的超强表现力。海岩在其小说创作中高度凝聚了这一表现力,从而让人们觉得他所陈述的故事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同时又能得到强烈的共鸣和想象的延伸。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突出表现了人性本真的博弈、爱情的唯美,继而高度表现了悲剧的强大冲击力,再加上某些内容与现实的背离,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某种理想的宣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