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被邓小平称为"党内的第一枝笔"(《回忆胡乔木》第63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的胡乔木,1912出生于江苏盐城市。1930年先后就读清华大学物理系和历史系。20世纪40-60年代,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作为新华社社长、《人民H报》社长和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领导党的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2.
1930年夏,胡乔木与季羡林同时考入清华大学,胡乔木考取的是物理系,因其喜欢文科,入学后随即转入了自己少时就钟爱的历史系。季羡林则考取的是外语系。后来胡乔木与季羡林两人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投身革命,然后是久赞枢机、管领意识形态;一个自甘寂寞、矢志学问,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23.
今年是胡乔木同志100周年诞辰。邯郸学院副院长鲁书月教授撰写的《胡乔木对中共重大政治理论的晚年思考》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恰逢其时。如果从英国人司徒华(R.Stewart)在《共产主义评论》(Comminist Review)1951年12月号上用发表的《评胡乔木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算起,到现在胡乔木研究已经60多年。60年以来,无论是在党  相似文献   
24.
胡乔木作为一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社会科学家,在其一生中阐发了一系列著名思想。胡乔木的党史思想、新闻出版思想、文艺思想、秘书思想及其晚年对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思考等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胡乔木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5.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晚年胡乔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他既看到了二者的对立性,又论述了它们的共容性;既主张学习资本主义一切有益的东西,又强调对其腐朽落后的思想坚决摈弃。他的思考在当时既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内容。  相似文献   
26.
胡乔木同志为我党思想,理论,化,宣传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期刊出版工作,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期刊出版和管理思想,在具体办刊,出刊用至发行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和阐发过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和理论,是我国期刊出版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和总结胡乔木同志关于期刊出版的众多论述,对于当前我国的期刊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本拟对此作一初探,以见教于读。  相似文献   
27.
盐城"二乔"胡乔木与乔冠华,世人耳熟能详的两位中共才子。当年,毛泽东曾用"靠乔木,有饭吃"戏说胡乔木的积累和才气;曾用"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喻指乔冠华大有横扫千军之势的国际述评。这两人虽为盐城同乡,早年却无缘相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  相似文献   
28.
马暖 《考试周刊》2012,(51):35-35
1.党史研究者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识、评论和解释党史上的问题,作出从历史到逻辑的总结。胡乔木注重党史工作的战斗性,又强调党史工作的科学性。他要求:"对党的历史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化,精密化,更要重视详细地占有材料。""只有充分地占有和利用一切可靠的资料,把这些资料甄别清楚,  相似文献   
29.
1992年9月28日,中共著名政治理论家、被誉为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与世长辞,享年80岁。 胡乔木29岁到毛泽东身边任秘书,从领袖助手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宦海沉浮?除了新华社的千字文简历,外界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30.
百年大计 育人为本——胡乔木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可惜编辑工作作为一门学问,作为培养编辑出版队伍的出版专业教育,在我国却起步较晚,迟迟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旧中国没有一所专门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高等学校。新中国建立后,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了适应出版形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