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25年前兴办编辑出版专业,其原初目的是要在传统文科背景下寻找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培养具备新技能、新思路的全新编辑出版人才。这一学科教育理念与创建者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判断有关,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反映出老一代编  相似文献   
42.
本从胡乔木的简历、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的密切关系、胡乔木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进行新闻写作等方面论述胡乔木的新闻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43.
2005年10月,程中原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以《1941—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和《1977—1982:胡乔木与邓小平》为题作了两次学术讲演(讲稿已先后在2006年的《百年潮》第2期和《党的文献》第4期上发表),并出席了10月14日的晚宴。讲演和宴会均由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著名中国问题和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傅高义(Erza F.Vogel)教授主持。出席者有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燕京学社等机构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在哈佛大学访问或进修的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学者,以及波士顿研究中国问题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学者。按…  相似文献   
44.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评胡乔木的图书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图书的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图书对某一时代、某种学科、某项文化知识凝聚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作用.①图书质量是关系到文化出版、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积累、文化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多发多写短新闻,新闻界已经倡导多少年了:可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我们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少。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短些,再短些”。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今年,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倡导好短文。  相似文献   
46.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是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相似文献   
47.
张乐民 《上海集邮》2009,(10):13-13
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两次讲话(参见090911),在延安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纷纷要求《解放日报》刊登毛泽东的讲话。但毛泽东的讲话只有简单的提纲,无法发表。为此,毛泽东嘱咐胡乔木根据速记稿加以整理。于是胡乔木在速记稿的基础上,再参考自己的笔记调整了次序,将“引言”和“结论”的讲话内容合成一篇后,交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在整理稿上又仔仔细细地作了修改。  相似文献   
48.
中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胡乔木同志早期的关心、倡导和大力支持息息相关,他为在中国高校建立编辑出版专业不惮烦言,吁请教育部高教司协助北大、南开、复旦三校具体筹备该专业.正是由于他的功绩,促成了中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诞生.  相似文献   
49.
杨文 《编辑之友》2011,(12):113
作为编辑、记者,深知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前辈胡乔木曾说过:"有时候想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的精力的三分之一。"老报人邓拓生前也开玩笑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知,即使是水平很高的贤达,也为给文章思索一个好标题而"头疼"过。而唯其令人"头疼",才使得标题  相似文献   
50.
<读书>杂志,在当下人文知识分子群中有着重要影响.发表于<读书>杂志不同时期的<摇荡的秋千>(李辉)、<周扬的目光>(王蒙)等一系列文章构成一个独特的周扬研究历史.<读书>中的周扬不是一个理论家的周扬,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周扬,一个政治化的知识分子,一个不能脱离知识分子的许多特质,而又陷入了政治漩涡的文人.周扬的"悲剧",周扬的性格,与胡乔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读书>中,他们两个常常并提,互证着对方.晚年的周扬,以一个忏悔的形象;但他的忏悔,也遭遇到了非议.作者们写周扬,同时也是在写自己,如王蒙与李辉,便在写周扬中显出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