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5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董广智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73-76,115
指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其独特之处在于她作品的“苍凉”风格,并论述了张爱玲“苍凉”风格的内涵、渊源、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22.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与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所抒写的"忧生之嗟"相比,体现出更丰富、更强烈的生命意识感.诗中,有时是壮志不能实现所激起的伤感,有时则是历史的永存与人生短促所触发的悲感,有时是对时间的高度敏感.这焦灼不安、苍凉忧伤的情惑,使陶诗在审美视域中具有了悲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23.
范仲淹的《渔家傲》写的苍凉悲壮,慷慨哀婉,忧国忧民.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的精神充溢全诗,真可谓是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本文就此进行了赏析,并对大家名人赏析中的白璧微瑕予以补缺.  相似文献   
24.
本文主要探讨了王勃诗歌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在分析研究王勃诗作的基础上.否定了前人认为王勃承袭梁陈浮靡文风及单一雄放刚健的说法,提出了根据其人生历程将他的诗歌风格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前期雄放刚健,后期苍凉沉郁.  相似文献   
25.
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表情达意最朴素的吟唱形式。劳动时解乏、苦难时解忧、恋爱时表白是其主要内容。直抒胸臆、苍凉高亢、自由奔放是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期间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6.
阅读、吟咏一首诗,能够得到“个中三味”中的“一味”,能够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已经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了。《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便是其中“一味”,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境界。让我们先从戍卒的“采薇”生活看——前三章用复沓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歌咏了士卒们苦难的戍边生活。由于粮草不继,  相似文献   
27.
曹东华 《中国教师》2008,(13):39-41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材应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倡导个性解读"、"充分利用资源"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盛行,演绎着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瞬间,造就了热闹纷繁的学生学习场面,然而在这背后也有着苍凉的求学人生和孤寂的学习灵魂。  相似文献   
28.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9.
您的名字和生卒年月镌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上,雾霭中,我们阴阳相望。夜深人静了,透过柔柔的静谧,我盯着这条武装带,细细听着它那感受了五十多年风雨的生命语言。记忆如涌动的潮汐,逐渐将苍凉的岁月浓缩———也许是晚说了一句话,晚做了一件事,给自己留下一个永远的伤口。那逝去了的爱与恨、幸福与痛苦、生离与死别……  相似文献   
30.
心灵稻草     
11月8日晴"是谁/在这午夜歌唱/为我送来一缕温暖阳光/是谁/在这冷冷天空里/洒下一把温暖稻草/轻轻/落在我冷却的心上/为我挡去忧伤"多年前读过的一首诗,谁写的,我已不记得了。这些文字,让我读出的,是一颗孤独寂寞的心,漂泊在苍凉无涯的清寒里,漂泊在感伤忧郁的诗行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