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481篇
科学研究   87篇
各国文化   42篇
体育   79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蝴蝶飞过     
顾柯 《学前教育》2006,(6):48-48
在大班的一个教室里,一节平常的集体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都投入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突然,一个声音轻轻说:“蝴蝶!”引来了一些小朋友好奇的目光,原来是教室的窗户上停了一只黑色的蝴蝶。又有一些小朋友轻轻地叫起来:“蝴蝶,快看蝴蝶!”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老师不得不停下活动。  相似文献   
32.
在人们的印象中,蝴蝶总是翩然优雅的像个大自然的精灵,自由飞翔在最令人心动的地方,用自己斑斓的图案点缀着迷人的景色.  相似文献   
33.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震惊文坛,人们惊呼它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无可置疑,陈忠实的<白鹿原>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如<白鹿原>与<百年孤独>在题材、创作手法的相似,此外,在意象、情节、人物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但由于两位作家所立足的文化背景和所持的文化态度不同,并且两部作品在表现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得两部作品各具魅力.文章从意象的角度切入,分析和比较两部作品的文化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百年孤独>的主色调是黄色,<白鹿原>的主色调是白色;圈圈和鏊子表达了两位作家的历史观和深层次意思上的对民族心理缺陷的批判意识;蝴蝶和蛾子分别批判了家长制和宗法文化;猪尾儿和砖塔这两个性禁忌的象征则分别批判了性泛滥和性压抑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4.
谢鑫 《红领巾》2011,(7):22-35
5 蝴螺爱好者 “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是牛,连生日派对也办得这么风光。”吴大超啃着烤鸡翅,满嘴油光地说。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大街小巷里的孩子们唱着《两只蝴蝶》、《大花轿》、《老鼠爱大米》等一系列的流行歌曲。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认为现有的音乐教材已经过时了,应该淘汰它。我们应该承认,流行音乐以其简单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认可。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6.
冬日过后是暖阳,一片明媚春光。早在去年的六月份,远在湖北的网友周莹就嚷嚷要出书了,我心想,你出书出书呗,关我什么事。后来书真的出了,周莹要我帮衬帮衬,我明白其意思,可我并非款爷之类的,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但又不能不给朋友面子,于是就通过邮局把款寄过去,不多不少,就一本书的钱。我的这种"吝啬"不知是否被周莹鄙夷,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37.
张诗棋 《小火炬》2011,(4):26-26
我参加了学校的昆虫标本小组.常常和同学到野外采集昆虫.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因为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比如捉住一只蝴蝶.别急于制作标本.我们可以先做下面的实验:用手捉住蝴蝶.在一只小碟上放些水,把蝴蝶的脚漫在水中.它就会伸出荫来吸水。在另一只小磲上放些盐水.也把蝴蝶的脚漫在盐水中。  相似文献   
38.
燕子与蝴蝶     
有一天我们出去,离磨坊很远,连磨轮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安娜采些野花,预备编作花环;我们走得愈远,她便寻到愈美愈多的花。我们采集蓝色的野菊,走了好几里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其实已经走了好久了。我们久已不曾计算时间或留心这是什么时分了。我们的时表,已  相似文献   
39.
两只蝴蝶     
朱国来 《良师》2011,(11):24-25
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我们正学习季羡林老人的散文《夹竹桃》。文章笔触细腻,营造出了夹竹桃娇嫩坚韧、花影迷离的空灵意境。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