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止庵 《当代学生》2013,(12):12-15
关于鲁迅的文章,汗牛充栋,止阉照样写出了令人动容的这一篇。与《少年三轮车夫的羞耻》相对应,我们知道,写大人物写小人物都一样,要领是你观察了吗?你用心写了吗?  相似文献   
12.
另眼看大师     
读大一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旧书摊淘到了渴望已久的《两地书》。这是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广平之间的来往书信集。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说:"这一本书,在我们自己,一时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别人,却并不如此。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显然,先生太过谦虚了,这本书对于别人,实在是大有意思。即如我辈,不读《两地书》,谁会想到一向令人"肃然起敬"的鲁迅先生也可以是这样:"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给了我两个小伤……"其实,读《两地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你不时会喊出"鲁迅先生原来也这么……"的过程。掩卷之余,你会发现,先生是真的走进了你的心中,除了可敬,还是那么可感、可亲甚至是可笑……我想,不仅是鲁迅先生,一切大师大概都有不为我们所知的真性情。我们读他们的著作,也要读他们的生活,这样才会真的"认识"他们。现在手头又有了虎头的一本《瞧,大师的小样儿》,作者以常人的心态、轻松的笔调为你"爆料"大师们的"小样儿",令人忍俊不禁。本期"时文英华"为大家摘录了部分篇章,让我们再次走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康德、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近代音乐之父"巴赫、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他们吧。  相似文献   
13.
吴应海 《阅读》2012,(11):18-20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写作不息,战斗不止,留给人们的一直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形象。其实,鲁迅也是一个普通人,真正走近他,你会发现,他的一言一行,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细节中的鲁迅  相似文献   
14.
从林语堂、鲁迅到杨荫杭,三位名人教育子女的"另类"做法,应该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迪。林语堂劝女野不必上大学冶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  相似文献   
15.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6.
鲁迅故居     
《档案与史学》2008,(10):3-3
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从广州到上海后,先后租住过虹口区横滨路上的景云里和四川北路上的拉摩斯公寓。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后,为安全计,鲁迅决定再次搬家。这次是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租下了坐落在施高塔路(现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于1933年4月11日举家迁入。  相似文献   
17.
《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惟一的爱情小说,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集中落脚在“女性经济独立”和“鲁迅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许广平和朱安)的心灵感观”这两个方面上。而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分析文本的“爱情形态”来寻找文本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两地书》对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作品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原信对照,《两地书》的改动是显而易见的。从传记文学理论“尊重历史”的审美原则看,《两地书》的改动有意篡改了元初的、历史事实的真实,呈现的是作者彼一时的现实的内心真实。这种改动是由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作者的主观意识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一千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上)》2010,(7):158-158
许广平写于50年前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尘封了50年的手稿本首次完整体现。据鲁迅的儿子、该书主编周海婴介绍,该书写于1959年,虽不足10万字,但对于当时已六十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许广平来说,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书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学者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