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42篇
科学研究   22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正>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宇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相似文献   
22.
《科教文汇》2014,(24):F0004-F0004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1883—1970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23.
《科教文汇》2014,(27):F0004-F0004
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英国,1889—1977年),因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24.
赵晋平  单谷  刘绮霞 《科研管理》2020,41(10):125-133
在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为世界有目共睹的同时,如何培养世界级学者成为困扰我国科学界的重要课题。世界级学者的培养和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邻国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政府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向,并聚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所资助的战略型基础研究的案例,得出了有助于世界级学者脱颖而出的科研经费制度、伯乐型评审专家和具有鉴别人才和技术能力的专业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存在、跟踪式服务等因素对于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结论。本文提出,今后我国除了制定明确的世界级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之外,需要加大设置战略型基础研究项目的力度,尝试导入伯乐型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对基础研究项目实施弹性化、跟踪式管理,打造能挖掘高潜力人才和技术的专业化科研管理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25.
余海若 《今日科苑》2007,(21):52-55
美国人拉比1937年发明核磁共振法,用分子束核磁共振的方法来确定核磁矩,1939年利用这个方法对质子及氘核的磁矩和光谱进行了精密测定,发现氘核具有四极矩,获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他的理论,50年代诞生了核磁共振仪,并导致了原子种、微波辐射和激光的产生。  相似文献   
26.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3-23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2003年10月6日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  相似文献   
27.
1739年,瑞典成立皇家科学院,它是瑞典最高学术机关和最大的科学中心。瑞典皇家科学院是一个不属于政府而独立存在的科学机构,在世界上与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和前苏联科学院齐名。从1901年起,每年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12月10日)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授给在化学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各国化学家。每年获奖人数为1~3不等,  相似文献   
28.
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与医学奖三种。103年来共有337个项目、489人获奖。作为科学奖,它主要奖给在发现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现象和规律,包括发现自然界物质和生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等方面有开创性或奠基性的贡献者。但是现代的科学已离不开技术。科学发现离不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测试分析方法。例如,有了回旋加速器,核物理学才有了进展;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才有纳米科学等。  相似文献   
29.
周濂 《科教文汇》2005,(11):4-8
2005年10月5日凌晨5点30分.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尚在梦乡的60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施罗克。事后施罗克回忆说.那一刻,他没有丝毫被搅扰清梦的愤怒,相反.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丝奇妙的想法”。因为就在此前的两天,从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传来消息,万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30.
韩君芳 《青海科技》2004,11(4):10-12
从1952年到2003年先后有6位科学家因在核磁共振领域的突出成就而在3个学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荣获4次诺贝尔科学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全世界得到初步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