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42篇
科学研究   22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简单地说,人类基因图谱就是一张说明每个人人体细胞构成的精确地图。这其中蕴含的遗传信息能够使你了解自己最隐秘的健康状况。当有一天人人都持有这张线路图时,基因将决定你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2.
韦公远 《早期教育》2000,(10):11-11
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一生下来就瘦弱多病,连吃奶都十分艰难。当别人对这个小生命失去了希望时,诺贝尔的母亲阿尔塞尔却坚信:一定能养活这个孩子。她成功了——爱,挽救了一个伟大的生命!阿尔塞尔出生于瑞典南部一个勤劳的农民家庭,她性格开朗,乐观自信,精力旺盛,并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这一切——特别是乐观自信,对诺贝尔影响极大。1873年,诺贝尔的父亲为生活所迫,只身远离家乡,到异地他乡艰苦创业。  相似文献   
93.
回顾了百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概况,分析了物理研究中心转移的原因,展望了我国基础考察的前景。  相似文献   
94.
199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两位荷兰科学家赫拉尔杜斯·霍夫特和马丁努斯·韦尔特曼,以表彰他们为粒子物理理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数学基础。尤其是他们的理论可以精确计算物理量,并在欧洲和美国的粒子加速器上得到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95.
张路 《百科知识》2009,(22):4-6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因为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换句话说,他们发现了衰老和癌症的秘密。  相似文献   
96.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1 0月 6日宣布 ,2 0 0 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 ,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他们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保罗·劳特布尔劳特布尔 1 92 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小城悉尼 ,1 95 1年获凯斯理工学院理学士 ,1 962年获费城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1 963年至 1 984年间 ,劳特布尔作为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 985年至今 ,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曼斯菲尔德 1 93 3年出生于彼…  相似文献   
97.
对人类生命信息传递的研究关系到生命本质、疾病发生及预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鉴此,诺贝尔奖对其特别关注,14次授予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确立了──人类生命信息传递系统细胞间的通信要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完成。20世纪上半叶就已确认,细胞外的小分子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98.
20世纪行将结束。在这非凡的100年中,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超过了以前各世纪的总和。科学家们纷纷总结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作为:有的称为“原子的世纪”,有的则叫做“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世纪”等等。总而言之,大多没有离开物理学的领域。 21世纪即将来临。在科学技术领域,谁将主宰这新的100年?对此虽众说纷纭,然多数未来学家预言,  相似文献   
99.
科学的诞生及其发展受文化基因的决定性影响,因此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中国科学家至今未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真正原因是中西方之间在文化基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此外,大多数中国人对科学的有关问题存在着很大误解。中国要想在科学方面赶上西方世界首先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0.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