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论谶纬名义     
谶与纬是各自独立的抑或是一个整体,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争论。谶纬概念是变动发展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狭义的谶纬是光武帝宣布天下,特指与经义相涉的图谶。广义的谶纬则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称呼多样。  相似文献   
22.
封禅是一种帝王祭天地的礼仪,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国家祀典。历史上虽然有很多文献记载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有封禅的祀典存在了,但这类记载并不可信。事实上,通过梳理文献和考察史籍可知,儒家的早期经典中并没有有关封禅礼仪的记载,《史记》和一些纬书中有关早期封禅礼仪的记载都是后起的,是受战国时期谶纬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另外,历史上祥瑞天命学说的发展及其在封禅学说中的应用时间,也能够证明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23.
谶纬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从“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出发,将谶纬与经典区分开来,其目的是给后世文学正本清源;同时他又自觉地认识到谶纬的文学价值,提出“酌乎纬”的主张。其“正纬”,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而且是用文学理论家所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进行的,明显地高于时人。  相似文献   
24.
宋明时期,宋学排斥谶纬,经学、纬学彻底分家;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生转变,谶纬神话难有立足之地。谶纬之学显然大势已去,不过,宋明以降,民间对谶纬之术的研习不绝如缕、学者们也开始致力于谶纬文献的整理工作,这说明谶纬的思想效力仍存,非主流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潜在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5.
将军在春秋时就已出现,西汉时将将军制度固定下来,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所革新。在王莽新朝和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受到了谶纬思想的影响,也带有某些朴素的心理战的思想。两汉时期将军称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军事思想的进步,对后世的将军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6.
谶纬之学是中土儒家精英文化与原始迷信和古代科学的杂糅.唐代佛教一方面迎合民众,另一方面谄媚政治,与谶纬有相互结合的表现,反映在诸如佛谶和佛寺卜签活动,佛教变文和唐传奇,佛教经疏(如《大云经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7.
《山海经》流传史上的"暂显于汉"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与其魏晋时的"寝废"状态形成了明显对比。《山海经》之"暂显于汉",主要决定于两汉以其为内容可信的地理典籍。两汉与西域交流、谶纬之学兴盛等时代因素也为《山海经》在当时广泛传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刘歆的校订对于扩大《山海经》在两汉传播亦有贡献。  相似文献   
28.
东汉末年,政府开始对谶纬采取禁毁的政策,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谶纬学术不但存在,还具有这个时代的特色。此时期的谶纬学术在地域上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谶纬学术的传承从师徒延受、弟子相承发展到以家学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29.
在古代信息不畅、迷信盛行、辟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谣言特别是政治谣言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古代政治谣言的产生一般是通过有意附会、刻意制造等方式,但同时也有大量具有神秘色彩的无根之谣;它们一般是借助童谣民谣、谶纬迷信及游士说客进行传播;古人主要通过加强修养、规范言行、慎思明辨等方式提升谣言甄别能力;这些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谣言、防范谣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0.
桓谭是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政论家,他提出神识依靠形体而存在的唯物主义形神观,驳斥了两汉之交的谶纬神学,明确阐述政令要与世务相吻合、统一法度等政治主张,提出崇王黜霸,归于修身等古文经学的儒家观点。桓谭的政论思想是当时进步思想的一种梳理和总结,积极建议君主在国家治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走上传统的道德追问道路,这种回归在当时具有客观之理性、科学之态度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