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1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浙江台州在汉唐时期因为地处深山沿海,偏僻而落后,是有名的贬谪之所。而唐代郑虔在晚年遭贬谪,任台州司户,在台州八年的时间里,他将以儒学为正统的华夏文化传播到这片辟左之地。  相似文献   
62.
满腹才学的苏轼频繁遭贬,佛老思想(佛学及老庄)成为他面对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困境的精神慰藉,是他找回"自我"维度的精神支柱。所以,他能在一般人很难忍受的贬谪生活中寻得闲适之趣,使人格精神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63.
中唐吕温在贬谪湖湘道州、衡州期间,广泛接触到了下层民众,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他所创作的湖湘贬谪诗关注民生疾苦,深刻揭露了中唐时期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他的咏史怀古诗抒发了深刻的历史省思;他的托物寄怀诗则委婉抒发了自己的怀抱和苦闷。  相似文献   
64.
释来复是元明之际声望隆重的高僧,但史载其明初事迹多有舛误。释来复深得明太祖赏识,又曾主持凤阳圆通寺,史料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以主持圆通寺为荣耀事。剖析其诗歌,可知释来复主持圆通寺实际上是遭贬谪的结果。材料证明,释来复至凤阳的时间是洪武十六年,原因是在左觉义任上被人检举,触怒了太祖。他在主持圆通寺期间有很多交游活动,最终因胡惟庸案牵连致死。与宋元、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遭际相比,释来复谪居凤阳事件从更深层次反映了明初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明初文人面临着更严重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65.
在秦观的贬谪词中,大量运用了“水”意象,这首先是他自觉承袭了“水”意象作为言愁工具的创作心理定势,又与他巨大的身世之变和脆弱多情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刘长卿的生平事迹,以往争论颇多。经当代学者不断考证,其基本事迹已大致明了。但许多具体细节仍有继续讨论之必要。本文谨就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的过程加以考证,主要考证刘长卿被诬下狱与摄海盐令之先后、从南巴归来的时间等细节,以求刘长卿被贬南巴的始末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7.
绍圣元年的哲宗新政,新党当权,是旧党尤其是苏轼及其门人的转折点。苏门文人在绍圣之后的贬谪,几乎是“各在天涯”。其中张耒多次被贬谪,居无定所,秦观也一贬再贬。然而,他们对待贬谪的态度却并不一致。文章试图从张耒、秦观贬谪期的诗作分析两人贬谪时期的心态。  相似文献   
68.
苏轼与黄庭坚在个性、思想上的差异在贬儋州、宜州时影响了二人的行为方式及创作。与苏轼旷达地通过“立言”方面的努力和人际交往在儋州解脱苦难不同的是 ,黄庭坚在宜州主要通过自身思想化解苦难、强自解脱 ,最后在外部生活条件改善后才完全达到超然旷放之境。二人作品最后殊途同归 ,都呈现出平淡圆融、自然妥帖的面貌。  相似文献   
69.
贬谪地的自然地理风貌与文化异于中原,这种独特的异域地理体验给苏轼贬谪词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个外乡人,苏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关照陌生的异乡,内心的困顿、仕途的不畅都将借由贬谪地的地理文化得以调和疏解。词人对于黄州、惠州、儋州原本是排斥的,正如他在词里面的形容那般,"蛮风瘴雨""今困天涯",但经过实地相处,苏轼却又表现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即"不谓尘世""不似天涯"。这种人地关系的转变恰恰体现了苏轼自我需求的实现与满足。  相似文献   
70.
永州之贬是柳宗元生命中的重要转折。十年贬谪生活中,柳宗元的心境极为孤寂痛苦,因此他投迹山水自然,以求安慰。但是由于内心对于理想的执着,他又不能忘怀和超脱现实。这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影响了他在永州创作的山水游记散文,使之表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