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道德需要:德育的前提性承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需要作为个体自觉履行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在要求,是德育可能性的前提。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理性自觉是德育的本质担当,唯有此,德育才能增强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2.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要抓住四个基本点:一是关注学生道德需要,明确渗透"着重点";三是挖掘教材教育资源,把准渗透"切入点";三是研究道德内化特征,抓住渗透"动情点";四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寻找渗透"交汇点".  相似文献   
103.
陈灿军 《教师》2008,(7):20-23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共识,成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具体行为教育和情感体验教育,没有从伦理规范的终极性视角来看生命教育,更没有涉及到大学生生命伦理缺失和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生命发展的内在价值,在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要求,剥离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口号,丧失了它应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把生命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生命知识的认知过程,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体的道德参与。  相似文献   
104.
道德为人所独有,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道德之理是研究人的道德需要的前提。探究个体道德需要益于弥补传统的单一的道德社会本质论思维模式所导致的伦理体系建构中的逻辑缺损,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抵御商品拜物教和日渐滋生的非道德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5.
重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发挥德育对象主体内化作用的客观要求。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道德需要都有其合理与不合理的方面,德育工作就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转化不合理的道德需要,把行政管理与培养学生道德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6.
刘美丽 《知识窗》2011,(5X):72-72
<正>2010年10月13日上午8点左右,我在学校监考时,看到了八年级(3)班教室南墙上的班级公约。公约的内容是:"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公约做得比较有心,简约明了,主旨鲜明,全部采用电脑剪字。"班级公约"4个字是蓝色的,而12个字的内容排成三行,颜色是红色的。在雪白的底色上,公约非常  相似文献   
107.
李茜 《辽宁教育》2013,(5X):71-72
<正>"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五个转向"。一、德育应由"塞进去"转向"引出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行为的改变,而这主要是一种受控制的行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视学生为收纳的"容器",把社会的要求想方设法"塞进去",总是恪守一条主线,那就是充分体现社  相似文献   
108.
教育家陶行知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品德教育和修养。他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育人思想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可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方法。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因此,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9.
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校从第一次制订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一定成绩,成为德育先进校。1992年,学校又制订《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德育实验方案》。回顾和反思这么多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0.
道德需要情境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德育实效性不高,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主要原因。关注学生道德需要,要把构建学生道德需要情境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把提升道德需要层次作为教育的主线,学生道德需要的自觉外化作为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