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相对于以往的各朝各代,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各类生活消费也较为兴盛,这些都带动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许多传统行业因逐渐将市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有所调整和变化。其中,酒楼和茶坊的经营发展,一方面可以突出地反映和代表北宋京都饮食行业的主体经营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宋代市民物质文化发展的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52.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酒楼、酒库、阁儿、座头、绰酒座儿等酒文化,并不是作者向壁虚造,而是宋元时期酒文化的生动体现,是宋元时期人们宴饮场所等世俗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53.
跨世纪不仅是时间的线性更迭,更意味着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剧烈转变。世纪之交作为一个文化节点,一方面传统逐渐消解为时代底色,新的资本逻辑涌现并主导着社会变迁;另一方面,身处其中的个体在现实与精神层面都面对一种剧烈而直白的“现代性跳转”。个体所遭遇的创伤,一方面成为其在现实层面挣扎以愈合创伤的动力,另一方面承担着宣告创伤无处愈合的宿命。在此意义上,小说《酒楼》在文本内外都暴露出结构性困境这一真相,从而产生了一种具备“精神史写作”意义的寓言效果。  相似文献   
54.
饭局结束,杨军看了一下手表,已是深夜十一点多,尽管有点累,但内心的喜悦还是抑制不住地写在脸上——一个大单子被搞定了。杨军细算了下:这笔单子能赚3万多元!这时,手机铃声又响了,“杨经理,我刚盘点完库存,‘6顺9酒’又快卖完了,明天一早赶紧再送10件过来”,来电人是当地一家酒楼的采购部主管。  相似文献   
55.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经历了由“我”到吕纬甫到老发奶奶的三次转换,而叙述事件的相因而连,人物的行动元与角色兼具,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相合而用,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56.
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但小说文本深层却体现了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生存境况、心灵矛盾、精神历程的思索.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意象等都染上了某种"寓意"色彩.  相似文献   
57.
乾隆皇帝擅长对联,且常藉此戏人。一次,他乔装打扮,与大臣张玉书在一处酒楼饮酒。席间,乾隆乘着酒兴指着一位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没想到,那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此联句将"大"、"诸"二字巧妙拆开。乾隆大为赞赏,命  相似文献   
58.
许春樵长篇小说《酒楼》的前半部延续了他惯常的道德理想主义叙述,将中心主人公塑造成为一个受难的道德楷模;但是,当他的叙述进入下半部,在情节历史的中段,则一反常态地腰斩了他过去所坚持的道德理想主义,让道德楷模的形象滑向了其反面。许春樵小说对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折断性叙述,既昭示着作家创作的变化,也可能预示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价值态度和叙述姿态的某种转变。  相似文献   
59.
一天,小城最豪华的酒楼里来了一群客人。他们刚入座,为首的就掏出一沓大票放到桌上,指明要酒楼老板为他们点一桌名贵菜肴,还要上酒吧楼最高级的美酒。菜陆续上齐了,老板兴致勃勃地让伙计搬出路易十三、轩尼诗等数十种名酒,让客人挑选。谁知这班人只瞥了一眼,就问:"有‘索古尔干红’吗?"酒店老板从来没有听到过有这么一种酒,  相似文献   
60.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