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由一个乐字统率全篇,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作者要表达的政治理想,隐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的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  相似文献   
22.
<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几百年来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文中的太守虽遭贬谪,却能在与民同乐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和谐;太守与宾客、百姓同游滁山,人与自然交织一体,融于一画,这也是一种和谐;除此之外,文章思想内容丰富,音韵流畅优美,这又是一种和谐.本文主要从官民和谐、天人和谐、音韵和谐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3.
欧阳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又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记》主要是写醉翁亭。因为醉翁亭是建筑在滁州城外琅琊山酿泉之旁,所以  相似文献   
24.
作为八年级学生可以初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5.
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为理论视角对《醉翁亭记》的六个英译文在无主句、骈句和"也"字句三种句式的翻译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比析出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句式所传递的意义的同时探索出中国古典散文常见句式的翻译策略。通过比析发现,汉语无主句的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翻译策略、骈句的意群断句对称策略和"也"字句的以虚显实句和英语倒装句翻译策略可有效翻译中国古典散文中常见句式。  相似文献   
26.
《滁州学院学报》2016,(4):52-55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对其译文进行评析有助于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逻辑翻译观是从逻辑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文章对逻辑翻译观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将逻辑知识应用于翻译研究,通过丰富的例子阐述了思维的形式与规律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在理论的指导下,比较了杨宪益夫妇和翟理斯的译本,说明了逻辑翻译观指导文学翻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千古传诵。如今说“醉翁之意”,都是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比如说:论今鉴古,当今有的人遍游名山大川,饱览异域风光,却巧借考察、访问之名,真够醉翁之意的。古为今用,虽然变了味,但已被人们接受了,用活了。当我们将《醉翁亭记》作为阅读文本用来教学的时候,就得引领学生回到原作中品尝全句话的原汁原味,以求得个中真意:到底醉翁之意何在?  相似文献   
28.
从文化意象词认知翻译观角度对比评析了《醉翁亭记》中概念性文化意象词和联想性文化意象词的六个英译文版本,旨在比析最佳译文并探索文化意象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析结果发现,各位译者在文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上呈现翻译思想的多元化趋势,而体现融合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所翻译的译文则可较好地实现翻译和谐性,适应当前国际跨文化交际形势,促进文化间的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29.
<正>考点一:名句默写一、备考指导根据近几年语文中考试卷和江西省《语文中考说明》,对于名句默写题,我们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背诵的原则是围绕中考说明推荐背诵的50篇古诗文来背诵,二是要加强对这50篇  相似文献   
30.
中学语文课本中以房屋楼台为描写对象的文章不多,即使不多的几篇。也并非以描写其本身为主。如“穷其极丽,至矣尽矣”的《阿房官赋》,只是在开头段用了130字描写阿房;“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的《醉翁亭记》,于亭仅有“翼然”二字;至于“发而为才子文章”的《岳阳楼记》,于斯楼可谓无一字着及。原因何在?除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外。也未必不碍于对象的不易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