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4458篇
科学研究   87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53篇
综合类   235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101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495篇
  2009年   509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隐性拒借问题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对隐性拒借概念的形成和内涵作了探讨。认为隐性拒借是开架服务时代拒借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产生隐拒借的两个主要原因,软性原因和刚性原因。  相似文献   
42.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43.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知识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定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特点和知识管理的内涵,指出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必须采取知识管理的服务模式方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动,求得更高境界的发展,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做好知识导航。  相似文献   
45.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46.
文章在分析了知识资源的特征之后,着重阐述了知识螺旋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以及知识资源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对于能够同时满足受众听觉和视觉需求的公共媒介电视来说,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这是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这些传统媒介的优势,可是有时也是它的劣势。正是电视需要声、画两条腿走路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某些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采访声音和画面的特殊情况下,“暗访偷拍”也就是电视节目隐性采访行为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8.
新闻是发现的科学,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挖掘新的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在现今媒体新闻源雷同,独家新闻不易碰到的情况下,新闻发现大多为非“原创型”的,非“制造型”的,而是“挖掘型”的,是一种再发现,即发现新闻背后的“隐性信息”。  相似文献   
49.
柯泽  陶开府 《新闻前哨》2004,(11):72-72
在我国,隐性采访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舆论监督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等栏目,就经常使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也开始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拍摄。  相似文献   
50.
邹举 《新闻记者》2004,(12):29-29
隐性采访是否应该鼓励?隐性采访是否在被滥用?怎样走出隐性采访的道德悖论?怎样平衡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问题学术界反复讨论,却始终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最近,南京师范大学顾理平教授的《隐性采访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实现了突破,它也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隐性采访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