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1篇
教育   79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要深度挖掘《师说》对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就需要深入思考韩愈其人其事,对文中的名句进行发散式理解,以达到课本素材在写作中有效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62.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至唐开元年间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越来越多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这个途径进入仕途,以期获得自己想要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的仕途进展情况与自己的经济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仕途顺利则经济相对较好,仕途坎坷则经济拮据。韩愈作为中唐文人的典型代表,从应举到出仕,仕途颇为坎坷,他的经济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与仕途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一个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63.
文章通过韩、孟的仁义观、人性观和养气说对韩、孟的思想观念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韩、孟在仁义观上的一致性体现的不仅是做人的道德原则,而且是政治理想。在人性观上,韩愈超越了孟子的性善说,但没有改变性善的仁义品质;孟子的养气说在韩愈这里也发生了演化,既有人精神气质的培养,又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64.
韩愈七古声调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清初,在音韵学风气波及的诗律研究热中,韩愈七古在声调上的典型意义上对诗学家所发现。对韩愈七古逐句检点统计,足以说明韩愈在唐代的七古写作中,尤其在句型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作七古并不像清代古诗声调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严格拒绝律调;但也显示出他句型的尚异倾向。韩愈诗中除了10种常用句型外,还有不少声律奇持的句型,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5.
论韩愈、李翱的经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韩愈、李翱的经学贡献作了专门探讨,认为韩愈和李翱各有侧重、各有贡献,彼此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他们在舍传求经、以意改经和原经求道、依经立义方面对当时及后人都深有影响,尤其是特别重视《盂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并依据这些经典对仁政王道及其性情理论作出阐发,使得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逐渐由偏于外王向偏于内圣转型,在经典选择和理论建构上都为宋明理学作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6.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韩愈写的赠序不少,在他的文集中以“送……序”或“赠……序”为题的文章多达30多篇。他对赠序这种文体的发展是有极大贡献的,这一点为历代所肯定。他对这种文体作了许多探索,  相似文献   
67.
挖掘材料的前提是占有材料,否则"挖掘"便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要占有材料,就需要积累。可是,对于"早六晚十"的高中生来说,积累一词又显得如此沉重。那么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些同学不是拿着"智慧背囊",就是捧着"哲理美文",自以为找到  相似文献   
68.
唐代之前的教师形象具有圣贤与"君父"的属性,拥有令人敬仰的德行与学识。韩愈则对教师形象进行了重构,剥离了圣贤与"君父"内涵,突出了专业、职业属性,教师形象从此走向平民化,成为真正的知识传授者与教育教学者。古代教师形象的演变给当代教师形象树立以积极启示,教师应努力提升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既做好专业的知识传授者,又需在德行上成为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69.
王雷 《语文新圃》2008,(11):6-8
怎么会用上这么一个"很文学"的题目?当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随便想出来的,这儿是借用了20多年前<中国青年>杂志上一篇文章的题目.我记得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用的就是这样一个题目.这封信发表以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持续时间很长,参与面很广,当时我在一个很闭塞的乡村读中学,都知道这个事情.……  相似文献   
70.
早春     
赏析:早春的长安,一场小雨后,最初的草芽儿冒出来。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可是走近一看,却反而看不到什么颜色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早春时节的草色是柔嫩的,更是娇贵的。因为这淡淡的绿是漫漫寒冬后大地的唯一装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