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3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佛门禅宗传教悟道,素有顿悟、渐悟之分。面对法缚、见缚、我缚等难解之题,禅师忽作狮子吼,一声棒喝,令意障痴迷者菩提自现,立登般若,此法即名"顿悟""。棒喝"顾名思义就是叫喊和棒打,是禅宗的禅师帮助"病人"觉悟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概是这样的:禅师非常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以平等和真诚对"病人"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和接受,了解"病人"觉悟的时机,这时他通过对"病人"大喝和用棒子惊打,而使"病人"受到触动,从而启发"病人"自己把握住觉悟的时机,并通过觉悟摆脱心理病痛。我们教育教学,实际上也可以借用禅宗的这种"顿悟",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引下达到"顿悟"的觉悟,从而理解教师的教育指向。禅宗用棒喝的方式让佛教徒达到"顿悟"的目的,我们教育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吗?其实,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一些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我们不可能采用棒喝的方式来传递我们的教育智慧,而应该抛弃棒喝这种落后的或者说与我们的教育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方式,寻找属于我们教育领域独特的达到顿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2.
在研究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而后突然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找到了问题的解法,通常把这种思维称为顿悟思维(或称灵感).钱学森说:“如果逻辑思维是线性的,那么形象思维是二维的,灵感思维好象是三维的.”事实上,顿悟是人们在认识(或学习)和创造过程中,进行各式各样的组合联想之后,  相似文献   
453.
论述了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舍伍得.安得森的"精神顿悟",并从起源、表现方式、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舍伍得.安得森小说中的"精神顿悟"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结合以上内容,通过何为现代人"精神顿悟",应该如何取得"精神顿悟",获得真正的幸福等论述阐述了舍伍得.安得森与其短篇小说中的"精神顿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4.
纪映欣先生的画有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最初只是一种感觉,让你一见难忘,却又一时间很难说清楚。就像明前的一杯清茶,淡淡的清香悠然而长久,于是一杯一杯地品下去,越品越有味道,品多了,从感性到理性,从渐悟到顿悟,终  相似文献   
455.
赵婷婷 《海外英语》2012,(18):216-217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最终篇《死者》一直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佳作。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参加在姨妈家举办的圣诞宴会的情景以及宴会结束后他回到旅馆听妻子诉说昔日恋人离世的伤心往事。作家乔伊斯在创作《死者》这部小说时充分的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乔伊斯本人对爱尔兰人命运的浓浓关注,小说结束部分场景对雪的描述给了读者强烈的震撼,引发了情感共鸣。雪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更是为主人公一步步认识死亡提供了线索,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生死。  相似文献   
456.
张华 《生活教育》2012,(5):55-56
今年初三年级刚刚重新分班,听到同学们称班级里的小李同学为"禅师",我感到很奇怪,难道本班来了一位佛学弟子,后来经过了解方知,原来小李同学在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最严重的是平时上课坐在那里几乎不动,任尔东南西北风。  相似文献   
457.
禅宗以心作为本体论的范畴,“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空、境、悟”集中体现了它的美学智慧。受众凭借审美心理的“共通感”而获得普遍的主体认同。在无意识的直觉洞察中觉醒,日常感性中获得涅磐,康德的“共通感”理论赋予悟道者以超越世俗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