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颓废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的概念,首先起源于西方。十八世纪后半期,经由法国颓废主义运动向全世界波及开去,渐渐蔓延到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颓废以及颓废主义的概念在西方断断续续百多年,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得到普遍的共识。颓废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有的认为颓废是浪漫主义的一个表现或者是浪漫主义发展到末期出现  相似文献   
112.
穆时英的现代都市小说营造了丰富的意象,并形成多个意象系列,包括颓废女人意象、孤独丑角意象和喧哗都市意象,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既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喧哗,又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独与颓废,从而与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战栗和肉的沉醉"及"忧郁的末日感"相契合,达到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同构。穆时英是一个具备了都市的灵魂、都市的感觉、以及都市的表现技巧的现代都市作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由穆时英开始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13.
受西方19世纪末颓废主义思潮的影响,颓废的心理情绪较广泛地存在于“五四”文学之中。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颓废”的差异。“五四”时期的颓废情绪不是西方颓废情绪的简单翻版,而是深深地带有本土文化心理特点,其在“五四”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为:哀怨与飘零,苦闷与忧郁,孤独与绝望。  相似文献   
114.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面对逆境的时候。一个颓废者,面对逆境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个有志者,却会斗志倍增、逆风飞扬。翻开一部部成功者的历史,哪一个不是在逆境中突围和崛起的?今年34岁的郭香毕业于一家体校,在校期间她憧憬、描画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十七岁是放飞遐想的季节/十七岁总爱倚着黄昏/做一个七彩的梦。”然而,毕业走向社会,她那个绚丽的梦却被现实的黑手撕得粉碎。她被分配到县里一家油棉厂上班,当时职工分散在家做餐巾。仅仅在家上了三天班,企业就没有活干了。她和其他职工一起过起了有岗却不能上班的苦闷日子。郭…  相似文献   
115.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6.
外来影响的民族化与本土艺术传统的现代化是汉语诗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戴望舒的三本诗集《旧锦囊》、《雨巷》、《灾难的岁月》为时间线索,以其所译介的外国诗歌为参照,试图阐释戴望舒诗歌创作对外来影响(尤其是法国象征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7.
安妮宝贝作为当红女作家,其前期作品坚持黑色主题,"辞藻阴郁艳丽,行文飘忽诡异",充满小资式的自恋阴郁、颓废唯美的末世情绪,被人称之为"盛开在网络上绮丽诡异的伤花".而后期作品<莲花>中,一改过去的阴暗晦涩,风格如作品所隐喻的"超脱莲花"的盛开,空灵清新、笃定明朗.  相似文献   
118.
小说<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三十多年前的一场青春实录.这部标志着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化的小说,能够跨越时空和国界,至今依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以一种极端颓废的生命哲学,试图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反抗的声音时,这种行为本身恰恰在拥有了众多"全球亚文化"的表征形式之后,又直指独具特色的"日本亚文化"的表征核心.本文尝试从文本出发,以亚文化研究的角度,将这场发端于"全球化"语境中的研究,最终将落实到"本土性"问题的探求上,并试图将小说的深意挖掘到每一个生命共同体都能共享精神资源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19.
颓废-唯美主义”是两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艺术特质,当它借助“世纪末思潮”东渐并被本土化后便表现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的文学现象。艺术上的唯美主义,情感上的悲观主义,精神上的虚无主义,是20世纪中国颓废-唯美类文学的基本创作表征;就其本质而言,其创作只求超越但并不追求升华:用非升华的方式来解除源于社会的压抑,用艺术化的创造方式来实现人生之醉。由于它彰显出一种“美的偏至”的价值维度,所以只能脱逸出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轨道成为一种特异的现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0.
郁达夫是一个悲剧意识浓厚的作家,其小说创作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源于对"悲"的偏执的喜好,使得他不自觉地选择颓废、悲伤、忧郁的美作为小说的表现对象,"颓废"成为其小说最为鲜明的美学形态。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抑或足对人物心理、行为的刻画摹写,都表现山浓厚的颓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