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6 毫秒
81.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唯美诗人。其诗歌具有鲜明的唯美一颓废倾向,他被认为是中国唯美一颓废的代表。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研究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因而,作者试图从邵氏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唯美译介和诗歌创作方面来探讨邵洵美的诗歌,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2.
江佳慧 《培训与研究》2007,24(6):10-11,27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常常选用充满颓废色彩的比喻来刻画人物。这些比喻往往用喻体生命性的缺失来消解本体的生命性,本体和喻体看似充满矛盾实则与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不谋而合。这些比喻帮助作者成功地揭示了主人公生存状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83.
狄琼纳·巴尼斯(Djuna Barnes,1892-1982)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创作并不算多,但她对生活颓废和情感异化的刻意描写,的确给美国现代文坛带来些许生机。她的小说所揭示的令人困惑和怪诞具有超前意识,不愧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的实验典型。巴尼斯对意识流技巧的广泛使用和对笔下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可以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相提并论。她是20世纪美国文坛传出的一种独特声音。 巴尼斯出生于波希米亚族人家庭,母亲是个小提琴爱好者,还经常写诗;父亲是个玩世不恭、玩弄女性的放荡鬼,既没有固定的职业,也没有做父亲的责任感。后来全家迁往长岛,不久父母分居。由于家庭原因,巴尼斯小时候一直未能上学。后来,她好不容易进了曼哈顿的一所艺术学校,学习绘画。  相似文献   
84.
佐藤春夫的早期作品《阿娟兄妹》是一部描述日本农村底层妇女凄苦身世的写实小说。该小说的写作风格与其同期作品如《田园的忧郁》、《西班牙犬之家》等均大相径庭,因此被很多人视为佐藤春夫对多种文学体裁的又一次探索。然而,一旦从深层次对其内质进行探寻则会发现,《阿娟兄妹》的字里行间依然秉承着他所特有的"颓废"文学审美意蕴,保持着其一贯的文学主题——一曲为人类无常命运而哀叹的"病蔷薇"之歌。  相似文献   
85.
19世纪末英国插图画家奥布利.比亚兹莱曾被世人指称为颓废主义的代表而饱受诟病。实际上,比亚兹莱晚年的几幅作品风格非但不是颓废主义的,相反饱含着高昂的生命激情。深入审视其晚年作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评价比亚兹莱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相似文献   
86.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经济、文化也随之崛起,以城市人的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美学,是美学研究的新任务与新方向.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应当由对乡村的审美经验把握转向对城市的审美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7.
"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经济、文化也随之崛起,以城市人的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美学,是美学研究的新任务与新方向.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应当由对乡村的审美经验把握转向对城市的审美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8.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89.
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主要受独特个性气质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制约,郁达夫选择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个性化和民族化的过程。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可以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中国二三十年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流变。  相似文献   
90.
郁达夫的创作中散发着一种天生的感伤气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中“颓废”一词常被误读。只有深入理解“颓废”一词的特定的语境意义和契合了郁达夫人格自洽的美学内涵,才能完整把握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通过高阶的语言活动和审美活动,提高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