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据说他小时候聪明好学,5岁时能背五经,谈诗论文,对答如流。在上私塾时,他便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塾师的赞赏。一次,私塾里来了一位塾师的好朋友。他学识渊博,诗文写得好,听说黄庭坚的文才出众,心想,小小年纪就出了名,今天来考考他的才学。于是,他把黄庭坚叫到跟前,见他生得机灵,便吟道:口止日足,千里日重,劳踵造府,足重足重联语奇巧,把"足"拆为"口"、"止"二字,"重"拆为  相似文献   
32.
黄庭坚的拗体七律是其成就较高的体裁,但学界对其关注不够,并且对于拗体的界定也众说纷纭。笔者采用王力的七律标准,认为黄庭坚的拗体七律只有31首,并具有如下特点:(1)拗句三句到八句不等;(2)平收类的拗句种类和数量大大多于仄收类,且都和古体诗声律相近。其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专名的妥协;(2)对对仗的妥协;(3)有意为“拗”,追求奇峭美。  相似文献   
33.
元好问在<论诗>中比较中肯地品评自汉魏迄于宋代的众多诗人流派及其作品.对于江西诗派之宗--黄庭坚,元好问是将他与江西诗派区别对待的,认为他既有功于宋诗的开创,但也开了宋诗以学问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端.对于江西诗派的一味摹拟,元好问给予尖锐的批评,并指出了他们不能面对现实的要害.在向古人学习的问题上,元好问之论较好的解决了借鉴古人与观照现实的关系问题.他的诗学主张,对诗歌创作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牟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  相似文献   
35.
大诗人黄庭坚说过:“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许多吉涛词的描写极富画面的美感,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在语文诗词赏析课中,以绘画作为媒介切入,从绘画美学的角度探幽发微,既赏诗情,也悟画意。  相似文献   
36.
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起始于自然,并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通。纵观历代书家,莫不从天地山川和自己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运用于自己的笔墨之中:书圣王羲之从鹅掌拨水的动作中得到运笔的启示;草圣张旭看担夫争道和公孙大娘舞剑后书艺大进;宋代书家黄庭坚看到船桨在激流中划荡而悟出了笔势;唐代书家怀素看了多变的夏云悟出草书的变化之法。  相似文献   
37.
沈鹏书法精英班泰山诗主题创作展及学术论坛在泰山举行期间,沈鹏先生作了长篇报告。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与会者受益匪浅。他说:学书法怎样才能比较快地获得进步?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一点?恐怕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过去的几课,主要是提高大家的书  相似文献   
38.
《蜀素帖》,是以乌丝栏绢素为地儿的米芾墨迹。米芾生活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初名黻,祖籍山西太原,后徙居湖北襄阳,故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他中年移居镇江,遂号海岳外史。米芾官至礼部员  相似文献   
39.
模仿是写作学习中的必要阶段,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模仿不是简单的、机械的仿效,而是化别人的筋骨为自己的血肉,是一种创造,一种超越,是源自前人而又高于前人的境界。既可以是仅改一字一词,而尽得风流;也可以是化用意境,甚至可以化用其手法、结构。黄庭坚曾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成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可见,模仿是写作必备的能力,古人给我们蟹下了许多仿拟化用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0.
晏几道是北宋中期著名词人。在柳永的推动下,当时慢词之风盛行,小山却醉心于今词的创作,且取得了最高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小山顺应了当时文学发展的大势,借鉴了黄庭坚的诗歌“句法”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今词创作中,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今词的抒情手法和功能,从而将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小山词作中的“诗人句法”具体可以概括为:比兴寄托的抒怀手法;跌宕顿挫的结构布置;“点化”、“诗眼”的造句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