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933篇
科学研究   9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白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化较发达的一个民族,随着社会经济化 的发展,白族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意识都有程度的提高,但法意识的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探讨白族群众的法意识,对推进依法治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12.
对李白诗《静夜思》中“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睡床、坐具、井栏。“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为:从《静夜思》一诗主题出发,对月、霜、床三个意象的分析,从意象体系的角度,认为将“床”释为“井栏”更合诗意。  相似文献   
913.
描写广西玉林市北流县新圩镇平安山村合水口欧家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并且将它与来源地漳州的音系及周边强势方言白话音系进行比较,必要时参考了周边的另一种语言——客家话的语音。通过详细的比较,发现欧家音里既有传承自本土闽南音的成分,也有在与白话、客家话接触的过程中吸收于白话、客家话的成分。  相似文献   
914.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915.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与《唐代文学史》等都认为李杜并称是在唐元和年间。依据李、杜诗集和《全唐诗》等可见 ,杜甫生前已为时所重 ,李杜时代已称李杜  相似文献   
916.
毛泽东与李白两首《忆秦娥》,其题材的不同和差异造成了词意的取向大相径庭;艺术表现上营造的意境的阔大,感情深沉,二词各有侧重,难分轩轾。  相似文献   
917.
庄子和李白的世界观与处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庄子展现的是一个愤世、超世的逃尘隐士形象,李白则是一位恋世、入世的社会角色;庄子以哲学的思辩表现自我,李白以文学的形象突出自我;庄子是极端超俗精神的代表,李白则是多种文化精神的整合;庄子的浪漫有着浓厚的荒诞虚无、汪洋恣肆的原创性色彩,李白的浪漫则表现为豪情奇想、朗丽清新的继发性特征。庄子为中国士人昭示了一条与现实的决裂之路,李白则为中国士人提供了一种理想人格类型。庄子与李白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918.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李白,在道教、儒家等思想的熏陶影响下,隐居、求仕、饮酒、游仙,在独特的身世遭遇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发想无端、变幻莫测、飘逸洒脱、气势磅礴,再次印证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919.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相糅,侠义纵横。其诗歌既是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意象的鲜明写照,也是他豪放不羁个性的生动体现。这一切在其诗中集中表现为对自由追求,这种洋溢着自由民主意识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唐诗乃至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0.
白居易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是主张诗歌改革的主将,其身体力行的新题乐府诗平白浅切、生动自然、诗来琅琅上口且便于记忆传诵的通俗诗风,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