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69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王小波以其理性的立场,通过对历史的偏离及语言的变形,在其代表作<黄金时代>中给我们提供了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即对历史进行消解的同时,张扬理性、自由及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82.
语言哲学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英美派语言观主要表现在切断了“存在”与“语言”的关系,否认或悬置形而上学本体问题。欧陆派语言观主要侧重对“前谓述真理”的关注。笔者认为这种语言转向并不是一种突发性事件,早在古希腊两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可见两种语言观的端倪.笔者希望通过对英美和欧陆两种不同的语言观的对比来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83.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命,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忙碌奔波,似乎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问自己“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往往会感到十分的迷惘和困惑,我们需要意义,我们时刻也离不开意义,我们生活的本性就是要追求意义。  相似文献   
84.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古希腊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本原性、开放性、真实性与哲学解释学在本质上有内在的共通性 ,这集中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上。伽达默尔将解释学的真理定位在前科学状态的真理观 ,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获得启示 ,并充分考虑和探究了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 ,建立了解释学的问答逻辑。在哲学的归宿上 ,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为契机 ,最终走向了实践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85.
游戏的时代     
周舟 《宜宾学院学报》2006,6(8):106-108
当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哲学、美学原因共同造就了电子游戏的繁荣。游戏以其虚拟现实的特性成为人们放纵自我、逃避现实的主要手段。但事实上,游戏既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不能实现人的自由本性。游戏只是一种集合现代电子技术、能高效传递信息的载体,不具备价值判断的功能,但其诱发效果却是人们可以合理利用的。  相似文献   
86.
"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助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英汉翻译时,若使用过多,则会直接影响译文的意思.本文分析了助词"的"使用过多的原因并结合有关翻译理论和实例,就英汉翻译中助词"的"的省略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7.
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已成为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落实以人为本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就应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原则,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取向,把弘扬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8.
<巴门尼德斯篇>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柏拉图本体论建构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具有明显的理论传承性.对其内容的分析性介绍.透视柏拉图本体论建构发展的理路线索.对它的发展演变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9.
西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本质上属于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掐着指头计算的国家教育部的评估时间,我们应该:求是,老老实实地从所处的社会经济化环境和本校的实际出发,来确定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层次与规模;求实,实实在在地健全机构,分解落实评建任务,分阶段督查,限期保质保量完成;求新.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定学科专业的重点和发展优势,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寻求我们独特的发展空间和优势。  相似文献   
90.
ABSTRACT

New voices emerging in the global South are contesting the academy’s elitist and exclusionary ethos by disrupting the normalcy of coloniality. Concerns raised by the student protests of 2015 and 2016 have challenged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to rethink its traditional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student calls for decolonised and transformative curricul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oice’ of the marginalised, who dare to ‘speak’ in authentic and provocative ways to call the university to action. We pose the questions: are alternative voices enough to inspire institutional change if traditional hierarchies of power remain intact?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the collective project of re-imagining a university that carries a promise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justice?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AD) work, which finds itself on the margins, in service of mainstream (and dominant) epistemic and pedagogic practices? Using reflective narratives, and drawing on decolonial scholarship, this study explores a group process involved in curriculum change work at a university in South Africa. It raises challenges for AD and its role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