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858篇
科学研究   6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0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对古代自然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古代形态的自然法思想具有基本相同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变迁,处于不同历史文化时空中的思想家的自然法观念在内容、精神和取向上往往是相互区别的。在本文中,上述观点主要是通过对古希腊的正义观和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的对比分析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2.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 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153.
杨超 《宜宾学院学报》2006,6(2):107-108
“良人”的词义在古代有很多意义,但我们在普通高中教材《文言读本》中发现,其上册《土番间乞食》对“良人”注释有误。我们对“良人”的词义进行了一番探讨,并拟出了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154.
贵州少数民族《古歌》中 ,不仅蕴含有丰富的人类早期社会文学艺术的资源 ,而且还蕴藏着早期人类朴素而又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在关于世界形成的问题上 ,认为“气”、“风”、“雾”之类的物质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由于这些物质元素自身固有的运动变化而造作产生天地万物。这种哲学思想 ,尽管还是自发的、粗糙的 ,但是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并且颇具民族特色和本土色彩。我们对之深入研究 ,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我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各种“胚胎”和“萌芽”。  相似文献   
155.
钱惟善参加乡试所考赋名有两说,明人说是《浙江潮赋》,清人说是《罗刹江赋》,应以明人所说为准。钱惟善《竹枝词》中有段家桥之名,被人讥为“创见”,而元时断桥确有段家桥这一别名。  相似文献   
156.
从形、音、义三方面采用古籍校勘中常用的内证、外证和旁证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古诗歌里 2 0条异文作了一定的校证。  相似文献   
157.
襄樊旅游城的形象定位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襄樊旅游形象定位入手,分析比较了斯巴达与襄樊、古希腊和古襄樊的文明,提出了襄樊的旅游形象定位、景观建设和商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自1978年以来一直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的统一教材之一,是一部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之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虽两经修订重排,书中某些释义,笔者不敢苟同,是以择其七条于此,以求教于方家。本文以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二册为商兑对象。  相似文献   
159.
"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花春雨江南”一语最早出现于元入虞集《风入松》一词中,寄托了他退归江南故乡,摆脱官场险恶的生活理想。关于杏花的描写由来已久,晚唐以来逐渐与春雨相联系,并越来越定位为江南水乡的风景。“杏花春雨江南”这一简单的风景描写中包含着物色风景的优美感受,自然季节与气候的生理愉悦,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美好经验,还有文人世界的优雅情趣等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厚的历史记忆。这些意蕴相互渲染、烘托,使之成为江南区域自然风光的经典写照,获得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文化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60.
目前国内使用面较广的朱振家本《古代汉语》教材在注释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少数注解不合情理,与意相 格;二是教材内部有自相矛盾现象,使人无所适从。建议再作修订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