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74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9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81.
陆云龙是晚明江南地区较有影响的评选家、小说家兼书坊主,他的忠君理念在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型世言》评点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儒家思想的熏陶、晚明时局的动荡及社会思潮的影响促成并强化了陆云龙的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82.
生活于唐高宗至玄宗时期的裴巽,两次尚主,本应地位显赫,却在史书上几近失载。其墓志较为含蓄地记述了裴巽与二位公主的婚姻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皇亲宗室在经历皇位变更时期的择配标准和姻亲情况,这对于了解当时的婚姻制度及其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3.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84.
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可包容的空间内,以历史的纵深感和横向的视点游移性,来探求两住文化英雄——孔子和鲁迅的异同。通过对他们人生经历、处世态度、革新思想、毕生追求等方面的对比,来揭示他们对自身及民族命运的自觉.他们主动担当起重建文化秩序的重任,努力寻找着一条文化的超越之路,昭示出历史不同时代的最大机遇。  相似文献   
185.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学者,是鲁迅求学时代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太炎先生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鲁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知人论世原则,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对太炎先生一生的功过作了宏观和科学的评价,有颂扬,有批评,有肯定,有否定,为我们评价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6.
作为陆蠡散文的系列研究之一,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通过屠格涅夫与鲁迅对陆蠡散文创作的影响,从外在因素的角度强化对陆蠡散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7.
路翎小说人物思想里那些互相对立的矛盾意识也构成了一种复调关系,这使路翎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复调特征:以人物的自我意识为叙述中心;人物形象的未完成性;挖掘人物内心的知识分子式的叙述语言。  相似文献   
188.
认识鲁迅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9.
鲁迅既是一个学术大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前者得沉静,后者得激昂,这学术的冷与批评的热的不同心态实质上反应了职业与事业的冲突,“一个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两条路”,对鲁迅来说,学术,还是批评?在这两者中,他徘徊,犹豫,反复,难以决断,难以割舍,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如是,对学生的人生指导亦如是,然而,他终究还是倾向并投身于批评事业,并以此来参与社会,鞭策社会。  相似文献   
190.
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理解提供了指导与方向性的认知。鲁迅以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毅力,用文学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及笔触,描绘、总结辛亥革命失利的社会渊源的同时,也以思想家深邃幽远的洞察力,站在启蒙思想的立场和角度,极力关注在辛亥革命风暴的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困扰和出路等问题,并不断地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改造社会国民性问题进行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从而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提供了最具价值的人文思考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