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4319篇
科学研究   23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94篇
综合类   398篇
信息传播   15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451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96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本文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可行性活动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63.
新课改的实施已近十个年头,课改的理念已逐步从素质教育提升为公民教育。文章在对公民意识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公民意识培养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并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64.
中西方商务英语谈判有助于中西方文化与商务合作的交流与洽谈,提高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65.
张炜发表于198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古船》刚一问世,便因其历史再现的独特形式以及与《百年孤独》的"形神兼似",引起评论界的热切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两部作品在叙事形式尤其是时间塑形上的汇通式比较,分析它们在历史想象与再现方式上的异同,进而为《古船》这一80年代经典文本在"影响—接受"过程中所偶合的历史语境与意识形态话语提供阐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966.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发挥着积极影响。但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和个案化,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戒律约束,使民主意识培育缺乏持久化动力。基于审议民主视角,可从三方面着手消弭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的不利冲击。一是"弱公共领域"应鼓励慎议,构建理想公共表达空间;二是要搭建"弱公共领域"与"强公共领域"间沟通平台,注重吸纳民意;三是"强公共领域"决策要重视合法性,强调明辨。  相似文献   
967.
摘要:《伊利亚特》展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最悲壮的一页,整部史诗围绕着那些耀眼夺目的、为争夺荣誉而战的英雄而写,女性只处于这个以战争为核心的舞台边缘,所以《伊利亚特》中的女性较少为人所关注和研究。但女性却是这场战争的关键.这部战争史诗中对女性符号的诠释代表了荷马时代的女性观和性别观。  相似文献   
968.
主体创新意识的不断升华和深化,自觉性不断提高,便形成一种相应的人格品质,这就是创新精神。邓小平、江泽民对创新精神作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阐释。创新精神是民族振兴的灵魂,是创造者进行创新实践的强大动力。要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与创新相关的人格品质,例如,冒险精神、对科学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坚定的成功信念,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学习态度等。  相似文献   
969.
论文在胡塞尔现象学的视域下,立足于“战国策”派主编的《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副刊上的文章,分别从意向性质料、意向性特质、意向性充实的角度对“战国时代重演论”进行意向分析,进而探寻其中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客观真实的“战国策”派。  相似文献   
970.
郭沫若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医生”到“文人”,再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不同的转折点,为寻求新身份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另一方面也对自传叙述作相应的调整。在“弃医从文”的转变中,他在与田汉、宗白华二入的通信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一种忏悔意识,而这种忏悔并不完全是宗教意义上寻求“宽恕”的行为,也是郭沫若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是郭沫若如何通过忏悔的心理机制和言语行为,获得新文学圈的认同,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在他身份的第二次转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否定稍作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