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43篇
综合类   4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现场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太极推手运动员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构建太极推手运动员科学的培养模式,皆在促进中华武术太极推手运动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民间、高等体育院校与武术运动管理部门协同培养,通过形成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的人才输送方式,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等是培养武术太极推手运动员良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282.
当我们为武术入奥削足适履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思考怎样把中国的武术文化渗透、溶入到奥林匹克文化中去。文章以首届北京武博会为契机,理性分析武术入奥的新思路,探讨太极推手入奥的条件,以促进竞技武术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武术的奥运梦。  相似文献   
283.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吸取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人类的智慧、文化传统。对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对提高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增进国际间友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法,叙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太极文化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指出了在当前环境中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紧迫性,并对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84.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理清“劲”与“力”的异同是合理和熟练运用太极劲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太极拳练习者习练水平的标志。文章对太极“劲”与“力”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太极“劲”与“力”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总结了“劲”的特征,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85.
双语教学如何运用到体育课堂,采用双语教学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哪些作用,这些都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应积极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在高校太极运动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对双语教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86.
太极柔力球运动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它一改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及球体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就太极柔力球的力学原理及运动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发现它有美育和健身的双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7.
为了解有规律参与太极拳运动对中年妇女焦虑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采取实验法,以未从事任何运动训练且身心健康的40名中年妇女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太极拳组与对照组,每组20名进行实验研究,为期共12周。对照组不做专门性运动,太极拳组实施每周2~4次、每次60min太极拳运动。实验前后各组受试者于安静状态下,接受自评焦虑量表以及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测量。结果发现:(1)太极拳组的自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2)太极拳组的生活质量除社会关系以及外在环境等并无明显的变化外,生理健康、心理与个人信念、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综合自我评估等指数,实验期间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88.
《易经》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文化﹑文学﹑审美均有深远的影响,研究《易经》是研究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特征的基础。本文从《易经》的文本的意——象——言着手,即《易经》中的太极之美﹑意象之美和语言之美的角度来阐述《易经》的审美特点,它对于了解中国民族的审美特点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