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061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148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从事学术研究首先应对解释问题有所思考。本文对于中国与西方的解释观念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与论述 ,着力显示西方现代解释学的精髓及其缺失 ,为研究 2 0世纪中西文化交融 ,中国学者接受西方文化的学术轨迹 ,尤其是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提供一种理论视界 ,使学术研究能深入到对于接受者前结构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2.
周艺  高远 《柳州师专学报》2000,15(1):97-101
"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之的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变乱爆发的原因,史学界有三种流行的说法.本文详细地研究分析了史料,认为这三种说法均难以成立,并提出了"八王之乱"根源于西晋士族政治基础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新说.  相似文献   
993.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主要失败原因之一是,以柯庆施为书记的中共前线工作委员会忠实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从而为察哈民众抗日同盟军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94.
诚信是人之本,中国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诚信有过丰富的论述。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大师王夫之一生以“六经则我开生面”自期自许,为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尤其对诚信这一传统范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批判和创新。他从认识论上以及道德修养论上充分肯定诚的价值并将其定义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和阐释王夫之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王赐琏是清嘉庆至光绪年间(1796—1880)万泉县西景村(今万荣县汉薛镇西景村)一名乡村教员。庄户人家出身,六十二岁方得一子,为教育后人尝作《诫子辞》千余言,可同《朱子治家格言》相媲美。《诫子辞》内容翔实,贴近民众生活;语言浅显,讲究押韵对偶。读之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百余年来,民间广为流传,被视为乡村"家教"的蒙学好教材。  相似文献   
996.
王亚平的诗词创作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成就,其《说剑楼词稿》从积极进取的追求精神,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极关注,对祖国山水的无限关爱,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欣喜若狂,对时间意识的主观把握、对爱情的热情颂扬等方面体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97.
心学是明代占主流的思潮,由陈白沙开其端,至王阳明而集大成,阳明后学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在传播王学时偏离了其宗旨,成为王学思想的"异端",王学也因此逐渐走向衰落。明代心学的这一发展进路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它内在的逻辑发展理路,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也与主体的不同境遇息息相关。当然也是理学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王实甫以剧作《西厢记》成就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但在从明代以来形成的“元曲四大家”的称谓中,却没有王的位置。这主要是《西厢记》的剧作的形式、其故事情节来源、历史上对《西厢记》作者的争议、明人对王实甫贬语等原因造成的。而“元曲六大家”似乎更能给古人一个交待。  相似文献   
999.
周敦颐和王船山一个是理学的开山宗祖,一个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他们的德育思想有继承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三方面比较两者德育思想的异同,以期对将优秀传统德育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00.
从生存的苦难、心灵的苦难、人性的苦难三个维度论述了王十月长篇小说《无碑》的“苦难书写”,认为《无碑》保持了他一贯的“苦难书写”风格,是对底层打工群体生活境遇最真实的观照。从爱和人道主义情怀两方面分析了《无碑》文本和情感的双重超越,指出超越是王十月《无碑》创作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