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3篇
教育   1265篇
科学研究   407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9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促进节能减排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解决低碳农业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经济适用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经济适用性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
入学机会在香港虽早已普及,但这并不代表香港中小学教育是公平的。为了检视香港教育公平的实践,本文回顾了香港回归后与教育公平有关的教育政策争议,从学童的性别、贫穷家庭子女、特殊学习需要学童、少数族裔学童、新来港与跨境学童等几方面剖析了香港中小学在教育公平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就探讨香港教育公平课题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中华传统桃文化及其发展,阐述了桃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的联系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出了当前观赏桃花产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从低需冷量、晚花品种、反季节栽培、增加花色品种入手,丰富观赏内容,延长观赏期,进而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农业,宏扬中华桃文化。  相似文献   
24.
我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县域生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县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物立体共生型、有机物多层利用型、山区生态农业工程及资源开发型、全面规划良性发展型;我国县域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主导特色型、示范园区型、高新技术型;我国县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景观休闲型、科考探险型、民族文化型、农业科技型。  相似文献   
25.
西部旅游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新兴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访景.在分析西部根游农业发展的条件时代要求及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西部根游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6.
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既有下面影响,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各项措施,不失时机地发展我国农业。  相似文献   
27.
中国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农民土地承包权具有物权性质,也是农民最基本的财产权;必须切实保障农民长期和稳定的土地经营权,保持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稳定;当前应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的确权、确地工作,明确农民土地权属关系,这是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最基础的工程,也是农村安居乐业的一个基本工程。作者以湖北省的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为个案,对如何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以及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8.
毛泽东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建国后他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毛泽东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的具体策略。这些思想正确指导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9.
邯郸市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 ,建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及生产基地 ,建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以农协、农专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已形成网络。但邯郸市在农业产业化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及策略  相似文献   
30.
Purpos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ose the research gap created by the fact that existing studies neglect the problem of how effectively agricultural professors from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 communicate. The aim is to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ors perceived by students as engaging in verbal and nonverbal immediacy communication.

Methodology: An onlin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student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rom Austria, Slovenia and Albania.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fessors of agriculture from Austria, Slovenia and Albania should generally not be satisfied with their own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hould thus try to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hares of agriculture professors employing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ustria, Slovenia and Albania. Compared to Austrian and Slovenian students, their Albanian peers perceive that most of their professors use nonverbal immediacy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Austrian students, the majority of their professors use verbal immediacy. On the contrary, Albanian students assessed that some of their professors employ verbal immediacy.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e professors of agriculture should improve the way they communicate to students. In particular, the Albanian professors should improve their verbal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in terms of providing timely and quality feedback to studen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The study reveals differences in immediacy communication among countries (Austria, Slovenia and Albania) which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considers to have a high-context culture.

Originality/Value: Given that no study has yet examined how students perceive professors’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 this research help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ors’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