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丑学的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丑学的精神张力得其无己和化己的学术宗旨。它没有美学式的“自由的许诺”,而非常看重人道式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王粲诗赋以刚柔立体,自成特色。其怨离之作委心逐辞,发之于嗟生、人伦、自然的主题,涵盖时代,隐括真情,独具悲情之美。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之一《行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集中塑造了找不到精神家园的学者一郎的矛盾形象,着重剖析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可怜、可悲、可叹、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和空虚无奈的生存状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写作特色等方面来看,一郎这一形象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D·H·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运用俄狄普斯这一古老的神话框架,揭示几组人物在畸形母爱与无奈情爱中的心灵的苦楚,演绎出了一部冷峻苦涩的人生悲剧,以此对西方现代工业社会造成的异化现象作了冷峻而沉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出逃皇宫时,光绪帝曾向慈禧请求由自己与列强和谈以纾国难,遭拒。其后仍未放弃这一想法并多次表露;"西狩"途中光绪虽较之前的幽禁生活好了一些,但并不像德龄所描述的那样获得很多的自由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意,他仍受到许多凌辱,有失天子尊严;庚子事变曾让他抱有一丝希望,幻想着由自己挺身与列强进行斡旋。但实际当权者慈禧未能给他任何机会,光绪也在愤愤与无奈之中结束了其悲惨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在众声聒噪、诗歌日益边缘化的时代,白连春带着泥土的芬芳,孤独偏执地行吟于乡村与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书写着农民、大地、庄稼、以及漂泊中的孤独和血泪,以他特立独行的诗歌创作塑造了一个大地之子形象,显示了一个诗人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深刻体现了苦感文化的精神,苦感文化成为其理论源泉及实践动力.甘地正是深受印度传统苦感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在殖民主义强大的暴力机器镇压之下,却能安详地坐在纺车前,深思印度的前途和出路.无论是在甘地的衣着、生活上,还是在他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都秉承着印度苦感文化的精神,也对印度苦感文化和印度的独立作出了贡献.因此,他不但是苦感文化的集大成者,将苦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而且也被尊为印度的国父.  相似文献   
18.
曹乃谦在其小说《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中,以干净质朴的语言叙写了地处雁北苦寒地区农民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苦难人生,他们备受物质匮乏和性饥渴的折磨和煎熬,悲苦而又坚韧地挣扎于生存的绝境。曹乃谦所写的温家窑人的苦难人生不仅属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温家窑,它也是当时中国所有偏远苦寒地区农民生存的一种写照,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志民的诗歌创作始终与政治结缘。如果把张志民在新时期提出的“诗魂=血滴”说看成是政治诗人对诗的相知,那么张志民诗歌创作的坎坎坷坷,就简直是政治与诗的“苦恋”了。张志民的挫折和成功说明:诗,不能脱离政治,但政治,就其核心而言乃是人民的心声;诗,不能脱离生活,但生活,唯有被正确认识才能被正确反映。人民的心声,需要用“我”的心灵去感受,这里断不可缺少真诚;生活的真实,需要用“我”的思想去认识,这里断不可缺少真知。因此,写诗,对无产阶级的政治诗人来说,也同样是自我身心的全部投入,是自我生命的灼灼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