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6篇
教育   2836篇
科学研究   232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53篇
综合类   10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500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科学哲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实在的知识。但这一结论本身只有在先验的视域中才能显示出清晰的含义,一般关于实在论的讨论也只有在先验视域中才能有逻辑的结果。然而在这一视域中的考察也表明,科学哲学的“超验性”问题又是与其实在本质直接相关的,先验哲学在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承认这一点。整个20世纪科学哲学进程都表明了一个科学的经验实在(论)的性质,同时这一进程也证实了先验哲学关于先天知识(先验逻辑)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32.
Racism is a moral issue and of concern for moral educators, with recent social movements such as #BlackLivesMatter highlighting how far we are from obliterating racial oppression and the unearned privilege whiteness confers. To contribute to a more formalised approach to anti-racist 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15 years of peer-reviewed scholarship concerned with anti-racist education, to establish the definitions and aims of anti-racist education drawn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underpinning these, the methods used in education efforts, and their intended impact. It also considers the geo-political aspect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field, such as author country lo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context of empirical studies. It conclu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and community contexts and advocates for anti-racist moral education that comprise three interconnected components—making visible systemic oppression (visibilising), recognising personal complicity in oppression through unearned privilege (recognis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transform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strategising).  相似文献   
33.
Abstract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GCE) positions itself on the global arena as a transformative social justice oriented educational curriculum that addresses the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brought about through colonisation and neoliberalism on the global and local levels.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the discours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GCE in the young nation-state of South Korea, we argue that, in fact, GCE reinforces and maintains the hegemonic ideals of global capitalism; core-periphery global and local relationships; and dichotomous views of poverty and inequalities. We argue that these approaches reflect South Korea’s geopolitical realities, but that attitudes towards GCE in South Korea also reflect its cultural norms and values towards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a common good. Ultimately, we call for a more nuanced approach to GCE scholarship in which we move away from theoretical divisions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social justice that work within increasingly capitalist/neoliberal interests for a more inclusive world.  相似文献   
34.
随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武术不仅在国内悄然兴起,而且引起了许多国外朋友的兴趣.为了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作者就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5.
丁玲是一位以现实主义为主而广蓄博纳其它创作方法的作家。她创作的基本精神是现实主义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却汲取了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技巧,并把它们创造性地交叉、融合到一起,消化到现实主义的肌体当中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世界,拓展与深化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6.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合理运用隐喻的认知及教学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37.
胡风是20世纪中国最富创造性贡献的文学理论家。胡风以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论,构建出现当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由于他的理论创建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独尊于中国现代文坛这一点上,胡风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推助作用。胡风文学思想所葆有的开放性视野和现代超越品格,使其持续成为现当代文学建设的理论资源,在激活、拓展和再造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独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针对现实中频繁出现的师生矛盾,以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分析模式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借鉴刘焕辉先生在其著作《言语交际学》中提出的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结合教师批评语在使用过程中独有的特点,总结出教师批评语的基本原则和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39.
审美历史维度的乡土美学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美学历史意义上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40.
杨逵被称为"台湾文学的脊骨",这不仅对其文学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更是对他的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杨逵一生未曾见过鲁迅,他对鲁迅的解读与接受是通过鲁迅的作品与友人的介绍得以实现的,然而,在这两位中国大陆与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身上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