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968篇
科学研究   116篇
体育   350篇
综合类   22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kinematic variables of the split triple twist with those of the split double twist to help coaches and scientists understand these landmark pair skating skills. High-speed video was taken during the pair short and free programmes at the 2002 Salt Lake City Winter Olympics and the 2003 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 Grand Prix Finals. Three-dimensional analyses of 14 split double twists and 15 split triple twists from eleven pairs were completed. In spite of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the performance variables among the pair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lit double twists and split triple twists was an increase in rotational rate. While eight of the eleven pairs relied primarily on an increased rotational rate to complete the split triple twist, three pairs employed a combined strategy of increased rotational rate and increased flight time due predominantly to delayed or lower catches. These results were similar to observations of jumps in singles skating for which the extra rotation is typically due to an increase in rotational velocity; increases in flight time come primarily from delayed landings as opposed to additional height during flight. Combining an increase in flight time and rotational rate may be a good strategy for completing the split triple twist in pair skating.  相似文献   
972.
以河北3名散打运动员为对象,对散打典型击法——寸腿动作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结果发现:寸腿动作中,足踵水平动能的输出远大于以髋关节为轴心的转动性;在摆动腿向前摆动踢时的突然制动和足踵的骤然加速是完成动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3.
影响弹跳高度的动力学指标和运动技术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运动员弹跳高度的6项动力学指标(起跳力量、起跳功率、起跳时间、起跳冲量、负正冲量比率和起跳速度)和2项运动技术因素(摆臂方式和膝角)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74.
日本青少年身体与运动能力变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青少年身高增长迅速,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体力、运动能力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日本青少年体力与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以及日本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探索不同落点(T内角、Body追身和Wide外角)网球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规律。方法:采用2台三维高速摄像机拍摄10名网球运动员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使用北京体育大学视讯解析系统采集运动学参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和归一化处理等(Fc=10)。结果:1)抛球引拍阶段:抛球时左肩水平投影角呈显著性差异,左肩、右肩和左膝关节角速度变量呈显著性相关(R=0.82),站位方式无显著性差异;2)"挠背"阶段:不同落点发球时发力顺序协调一致,由下至上逐步将力量传递至击球点;3)挥拍击球阶段:击球时刻不同落点间分速度和击球角度差异性显著,外角侧旋>追身侧旋>内角侧旋,内角上旋>追身上旋>外角上旋,外角Angle>追身Angle>内角Angle。击球点高度与身高的倍数为外角(1.32)、追身(1.25)和内角(1.21),击球点由内至外逐渐向右偏移;4)随挥阶段:击球后重心位移和速度分量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膝关节角度变化均值39.7±1.8°。结论:我国高校网球二级运动员亟需储备发球隐蔽性、击球点空间位置、挥拍轨迹和击球速度分量等方面的意识体系。应当继续以运动生物力学为手段加强网球各类型发球技术动作、各环节运动特征和发球所致损伤因素等进行系统化和精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976.
蔡元培先生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而奋斗,在教育思想上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他在北大改革中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学术的繁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还使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所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影响。今天,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深刻地改革,这一办学思想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启示,值得很好地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77.
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则和条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探讨了双语教学的涵义,现阶段推行双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包括教师素质、学生外语水平、教材、外语氛围、考试制度等。  相似文献   
978.
不同重量铅球训练法的实际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重量铅球的训练法对于铅球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铅球运动员三种不同的技术类型是运动训练中不同重量铅球施用的客观要求:“负荷——应激力”的原理是轻、重铅球重量确定与选择的生理学基础:铅球项目的专项速度与专项力量是确定轻、重铅球训练比重的根本出发点;空心铅球的采用是不同重量铅球训练的变式。  相似文献   
979.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一次急性运动可造成红细胞的破坏增多,但小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红细胞膜性能等途径,最终增加动物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使其有氧代谢能力及抵抗力竭运动造成的能力均提高。大负荷的训练结果不但使红细胞的破坏增加,且单个红细胞的机能也明显下降,在训练结束后可能发生运动性贫血。(2)大负荷训练后RBCM流动性下降,与其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980.
通过对1995年全国少年足球联赛延吉赛区参赛队射门特点与规律的统计分析,发现边路进攻传中射门是最有效的得分手段;利用远射来达到玻门得分的目的,是这次比赛中又一新的特点,反映出少年运动页积极的进攻意识和强烈的射门欲望。同时,头顶球射门得分在比赛中得以充分体现,因而身高应是选材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