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9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6264篇
科学研究   241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96篇
综合类   28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393篇
  2013年   543篇
  2012年   635篇
  2011年   622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ABSTRAC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asons underlying attrition and the teacher shortage, and to develop ways to attract and retain high-quality teacher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eacher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Although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er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s in the context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especially early career teachers. Drawing up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2 early caree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mainland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early caree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motivation to teach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in the Chinese context. Four distinct types of early career,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were identified: committed passionate, committed compromiser, undecided, and uncommitted. Each of these had unique motives for teaching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itment to kindergarten teaching in mainland China. The four types of early caree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eaching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can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o enhance novice teachers’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ontext.  相似文献   
122.
感觉通感,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尽管中英之间存在着诸如语言,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中英诗歌中的感觉通感却十分相似,本对中英诗歌艺术中的感觉通感进行了分类并作了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3.
唐五代白话小说往往儒道释三教观念并存,作品援儒入佛,宣扬忠孝,意在借助中土传统伦理观,搭建中土受众对佛教文化的心理接受平台.  相似文献   
124.
晚唐词人韦庄以直抒胸臆的创作手法和表现视域的宽阔、题材的多样性,直接开启了宋代婉约词的先风。他的歌词再现了自己双重人格和双重情感特质,充溢着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壮志难酬的忧虑,历尽磨难渴望和平的理性向往,以及扬弃正统思想的等级观念之后,对下层民众深表同情的人主义情结。同时也反映了晚唐及时行乐消沉颓废的时代风尚在他思想和灵魂深处留下的点点痕迹。  相似文献   
125.
从艺术思想渊源的角度解读,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在继承传统学术哲学的宇宙大化思想中确立了他的词体体性观,从儒道互补和达穷调和的传统艺术人格角度规范了词人之襟抱与性情,以传统诗教、写心及自然等艺术思想丰富了他的词作艺术观。浓厚的传统艺术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在况周熙词学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26.
五、六十年代苏联诗歌引以自豪的是呼应所有“永恒”主题的抒情诗。“永恒的主题”使抒情诗打破统治文坛多年的“颂体”,走向新生与繁荣。一方面,老一代抒情诗人重新得以肯定,新一代青年诗人开始崛起;另一方面,诗歌的题材更为宽泛,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永恒的主题”无疑在表现自我、抒发性情方面找回了真实鲜活的生存个体———“自我”。  相似文献   
127.
20世纪初期,学者们运用西方逻辑理论和因明阐释中国古代名辩思想资料,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发现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逻辑理论,开创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8.
穆旦早期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己性关系。这种异己性关系是穆旦接受中外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影响的基础。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性关系中,穆旦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明的,认同了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这种认同导致了个人真实性的丧失,形成了其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正是以其早期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及其困境为起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女性诗歌写作出现有别于80年代中后期的较为明显的特征,对于语言的迷恋,对于日常生活场景、意象的关注,新抒情风格等新的创作观念、写作倾向,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在写作修辞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0.
苏轼兄弟的军事思想及边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兄弟一生的吏事章都有显成就。在军事思想和边防策略上,他们也有一定建树。就军事思想而言,苏轼早年在立国、用兵、边防等问题上均有自己的主张,后来在他治军的实践中,体现了其一贯的军事思想;而苏辙早年涉及军事的言论甚少,但已经表现出与苏轼的不同。北宋从神宗到哲宗在边防战略上的明显变化,苏轼兄弟身为朝官自不能置身度外。在对待西羌、西夏的关系和策略上,虽然他们的言论多少不一,但都表现出对此的高度关注,也清楚显示出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