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0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润了东方沃土,缔造了无以伦比的华夏文明。我国史称礼仪之邦,节俗文化是制度文化的重要表征,一年百节,传统节日无论源自何时、何地、何事,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向多元文化演进,并以此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而达到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2.
中堡苗族的铜鼓习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活态的形式,在中堡苗族社群中铜鼓必须与木鼓搭配使用,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仪式单元。铜鼓与木鼓作为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神器被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的农业岁时节日和作为人生礼仪的"葬礼"中。铜鼓在岁时节日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增殖、丰产的愿望,在葬礼中使用铜鼓则主要是为了隔断死者灵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现人们阴安阳乐、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体育舞蹈"肉莲花",是人类学、体育学、舞蹈学的融贯和交叉,它的产生及发展反映了土家先民特定的地域风貌、民风民俗和文化心理轨迹,是土家族特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品。"肉莲花"从"意境"创设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体舞交融的文化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光大。  相似文献   
84.
变形的花轿与走样的棺木——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俗中的婚娶、丧葬习俗更是民族文化精神蕴含深刻的载体之一.民俗产生于土地,又反映着母体的发展变化.本文欲就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现象尤其是婚丧民俗从其作用和美学价值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引起人们对于民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8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之一就是有着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这一民间文化延续千年的传统礼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时代与人民。在时代精神与博大的哲学及宗教信仰的相互交织中,丧葬文化背后的陵墓雕刻也丰富多彩,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6.
殡仪馆建筑的规范化设计在我国县(市)级推行时间不久,本文从殡仪馆的功用与特点、环境与个性、建筑与结构、技术与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意在与同仁们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87.
先唐诔的作谥职能不断弱化,具体体现为所诔对象的非事功化以及作和所诔对象关系的私人化。这导致了诔述德内容的改变:先秦两汉时期诔述德主要在道德、政治方面;魏晋以来则突出才性、情趣。这些变化促使着诔由礼仪之向抒情之转变,从而也动态地呈现了先唐诔的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88.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89.
丧葬仪式作为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了克服个体生命的短暂性与社会长久性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布依族丧葬仪式蕴含了多重文化信息,表达了布依人信仰中两个世界的相对并存、相互通达以及生与死的转化等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布依族民众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  相似文献   
90.
谐音习俗是因语音相谐而形成的民俗事象,其产生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特点,因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谐音习俗.汉语方言的声母、韵母、韵尾、声调等方面都能直接影响到谐音习俗的形成.同时,谐音习俗的研究,有助于对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语音的发展演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