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2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3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虽然,天台宗为佛语宗,牛头禅为心宗,然而同在江东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他们却发生种种关涉:如都提倡禅教并重;都主张无情有性说;都推崇傅翕思想。这种种关涉也就构成了南朝灭亡后江东佛教之特色。  相似文献   
13.
池莉小说大多是对芸芸众生的世俗性关怀,努力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本本分分地写;注重语言的本真色彩,运用世俗性的平易语言;实实在在地将身边的事情写出,使小说具有自然风韵;不如意的悲哀人生的展示,对命运的妥协与认同,使作品呈现出悲婉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4.
用于郊庙祭祀等仪式的声诗,即雅乐的乐章被赋予了统治者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歌辞的撰写、表演风格的形成,均典型地映现着当时的文化特质。本文在对比历代郊庙声诗形式构成的基础上,对宋代郊庙声诗的总体风格进行了全面评析。认为宋代郊庙声诗风格舒迟和雅,鲜明地表现出模范"古乐"传统、全然雅颂化的倾向。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宋代文化建设中浓厚的复古思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竞技性和观赏性很强的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要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水平,心理训练已成为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发挥运动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训练水平和提高比赛成绩。本文对心理训练,即表象训练在健美操训练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游园惊梦》运用内心独白,感官印象,观点转换等意识流手法,对没落的贵族遗孀钱夫人的内心作了细致的刻画,既传达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又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传统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一般认为功曹、五官掾是两个职位。宋一夫认为功曹、五官掾是同职异称。文章在详细推敲其各个论点论据后发现均存在问题,并得出结论认为:汉代功曹、五官掾实为两个不同的职位。  相似文献   
18.
一类优美图     
对P2r,2m的优美性进行探讨.采用函数构造法证明了r=13时P2r,2m是优美的.  相似文献   
19.
雪压坚贞一片心犹恋风流纸墨香--谈关露和她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露女士的个人生活和创作道路都是十分坎坷的。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表达着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她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进步女诗人,活跃的左翼女作家。由于生存状况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关露悄然迈出了诗坛,移步于小说和散文的园地。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复杂的生活环境,强化了关露文学作品迂回婉约、感伤沉郁的柔美风格。研究关露的小说可以发现其讲述角度的特点以及糅合几种体裁形式而成一篇作品的特点等。关露的《新旧时代》是一部优秀的自叙传小说,研究这部作品,对于了解关露本人的思想发展和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d that free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and an educated citizenry were essential to the functioning of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But almost as soon as the ink dried on the Constitution, political forces moved, and have continued to move, to restrict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to the public, as well as among members of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has become a victim of the war on terrorism – whether the nation has entered a time in which legal and policy initiatives are creating information gulags – secreti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restricting communications among members of the public, including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policy is shaping the inform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academia, and the media and whether new models may be appropriate and more beneficial to society. In doing so, we examine in depth not only public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but also the emerging and vital issue of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on scholarly exchange, as most recently presented by the legal dispute between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 (IEEE) and the Office of Foreign Asset Control (OFAC), Department of Treasury, and subsequently the litigation brought by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es (A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