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4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孤独”是王安忆创作中的一个情结。在她看来,人类本质上是一个流浪与飘流的群体,人生在根本上是一次孤独的旅行。本文从“孤独”这一视角论述了王安忆对人的生存境遇与人类生存本质的追问。透过对“孤独”的深切体验与审视,寄托了王安忆对人生之谜、人的生存与命运的执著探寻与叩问,从根本上服务于她试图拯救人类于生存困境并在精神上实现救赎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212.
游戏的原罪:中国武人歧视的社会根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体育人的行业先祖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武人集团。战国时期武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下移,武人在遭受到帝制时期各个王朝的迫害性对待后逐渐沉潜到社会底层。汉代灭侠仅仅是对春秋和战国时期尚侠时代的一种反动,却意外地消除了中国武士的常态化身份,而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存在已成为阻滞民族创造力的障碍。现代中国体育人仍旧带着诸多的不兼容于儒家文明的价值符号,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心理并未完全消亡。在举国体制、大国体育以及强国体育的策略的鞭策下,中国体育看似崛起,但并未改变中国人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刻板印象。中国体育人精神的再造工作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现代的体育人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迥异于传统中国人和典型的西方人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213.
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双质点摩擦滑移隔震结构时频特性,结果表明:摩擦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其运动形态有关,隔震层摩擦系数的改变对结构频率非线性影响较小,对阻尼非线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14.
以三跨一联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高墩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梁墩刚度比、缀管布置形式和有无减隔震装置设计参数对格构墩地震响应(墩底轴力、墩底弯矩和墩顶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梁墩刚度比值的增大,桥墩的地震响应值先急剧下降之后逐渐趋于平缓减小;缀管布置形式参数对格构墩的弯矩响应值影响较为敏感,而轴力和位移值受其影响较小;减隔震装置对该类桥梁的隔震效果显著,隔震率随梁墩刚度比值的增大而减小。设防烈度等级越高,轴力隔震效果越明显,弯矩和位移的隔震率受设防烈度等级影响较小。该研究可为同类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提  相似文献   
215.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不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介质,使多媒体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成为教学的干扰源,阻隔了教学流的顺畅流转,使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作用被割裂,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介质阻隔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适宜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16.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17.
Rural clergy often lack colleagues and may struggle with isolation, especially if over-extended in multi-parish benefices. Theory suggests that this sense of isolation could be addressed by launching clergy action learning sets,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to establish a peer support network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s a by-product of the pedagogical process. This case study looks at the effect of action learning set membership upon clergy involved in a new ministry development programme in one rural Church of England diocese. Markers of social capital (networks, norms and social trust) were found among set members, some of whom were prepared to draw on the new resource for assistance with problems, while others were ready to support such colleagues. Pre-existing support networks were one reason for clergy not intending to capitalize on the new links; another was the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set memberships. Geography may militate against exploiting social capital, but a distance of many miles between priest and trusted confidant can be advantageou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notion that social capital formed through action learning will ameliorate isolation among some geographically scattered clergy is grounded not only in theory but also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218.
将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与基础隔震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小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地震响应。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隔震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模型进行动力分析,研究在地震作用下铅芯橡胶支座屈服比的变化对隔震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输入的各种地震波及其幅值,铅芯橡胶支座不仅可以取得明显的减震效果,而且可以找到一个最佳屈服比使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的最大层间剪力最小,同时获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