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邹守益作为王学在江右的主要传人,其思想在江右地区有深厚的影响力。今人对于邹守益心学思想的研究,核心问题有三个:良知本体、致良知工夫和邹守益心学思想的历史定位和性格。在这三个问题上,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42.
关于公孙弘第二次贤良对策的时间,学界存在着以<汉纪>、<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元光五年说和以梁玉绳<史记志疑>为代表的元光元年说两种不同观点.文章认为班固是以元光五年为公孙弘第二次对策之年的,元光元年说错误.但由于<汉纪>、<资治通鉴>在利用史料时存在漏洞,无意中为本来无误的元光五年说制造了硬伤,而导致了后来以<史记志疑>为代表的错误的元光元年说的盛行.  相似文献   
43.
释“异”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44.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45.
“于”、“以”是西周铜器铭文中使用最多的两个介词,“于”介引处所、时间、主动者、事情的用法是“以”所没有的,而“以”介引共事、原因的用法同样为“于”所不具备。“于”、“以”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省略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尽管两者用法有少量重合之处,但总体说来,“于”和“以”的意义、功能在许多方面相互补足。这种相互补足十分鲜明而突出,是语言系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6.
白居易与元稹有 1 2首同题乐府诗 ,题材相同 ,主旨却不尽相同。从中不难看出元白两人思想境界的差异和艺术追求的不同。白居易对于社会下层怀有更为深切的同情 ,而元稹则侧重关注上层人物的命运 ;在艺术方面 ,白居易后出转精 ,亦胜元稹一筹。从两人的差异中 ,使我们更加明白地看到了两人文学成就有高下之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7.
学界大多据程颢“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一语来研究二程的天理论及其学术渊源,而对其佛学渊源的研判却流于浅简,这直接影响对洛学理论特点和历史地位的评价。其实二程的天理论深深地源于佛学的“法身”说,“理事”范畴论,一多论证论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8.
主要研究如何选择和动态使用各自的敏感特征来抽取"一X就Y"结构的MWEs.分析了多词表达研究的现状,参考汉语言学相关专家的研究对"一X就Y"格式进行大致分类,针对该格式采用分词的方法提取特征集,并在训练集中按类别进行敏感特征的选择.  相似文献   
49.
文章主要以论孟诗学的两个重要关键词"诗可以兴"与"以意逆志"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其蕴含的深广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底蕴。说明今人以纯文学化的"诗学"观念读"经学",往往淡忘或遮蔽了这些诗学观念里面所蕴涵的丰厚的思想资源,故此认为应该将两大阐释进路(纯诗学进路/经学化进路)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这将是一种既富于历史厚重感又极具现代性色泽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50.
立志是儒学修养的前提和功夫,也以此特质区别于知识性学术,尤受阳明重视,并与其身心一体、以心导之思想相一致。阳明认为立志于为学首先是定向与植根,所谓“植根”就是播种,它是心灵纯化的方向和起点,“致良知”之“致”即立志。立志犹如舟舵、马衔,收拾身心并构成为学动力和恒力;立志又是定心,志定心收气凝。而人生并不怕科举功名,就怕消磨转移理想意志、立志不真切。立志是个体道德生命即良知的最初释放,是道德意志的最初真正展示和逐步坚固化,志立而不移就是从“致良知”到“良知致”。立志贵在专注,专于天理而非朱子的“持敬”,个人在专心主一的过程中,涵养精神,调理气机,使理气通达,上达天道,“精一”既是矢的又是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