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3059篇
科学研究   14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60篇
综合类   25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的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调查中对151人员与候选人进行了个性特征的比较,对男性与女性在外语、计算机等有关方面进行了性别比较,对不同学科和区域人员进行了学科性质和区域的分析,揭示了我省高科技人员培养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也使平常所注意不到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在科学的统计推断分析的基础上,对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2.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rudeness experienced by academic staff from students, co-workers and senior staff members. The focus of much of the rudeness literature in an educational setting has been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of rudeness, predominantly in the classroom.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of academic staff rather than students, and to broaden consideration of rudeness beyond the classroom, to include e-mail. Using a mixed-methods questionnaire, with both closed and open questions, rudeness perception, impact and response was examined across a sample of 122 academic staff from Scottis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level of rudeness and the impact of rudeness on staff. The qualitative segment explored responses to rude e-mails across three sources; student, colleague and senior colleagu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cademic staff reported similar levels of rudeness from students, co-workers and senior colleagues. Faculty who reported high levels of neuroticism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a negative impact of rudeness. Academic staff also reported that their response to rudeness could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instigat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staff reported that they would be likely to reprimand a student, in comparison to a colleague, for rudeness. Staff were more likely to seek an informal resolution to rudeness with a co-worker, rather than a student.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rudeness on faculty and indicates that rudeness may come from several sources in academia.  相似文献   
33.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它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一所大学兴办的好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缩影。而作为任何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应该具备它应有的精神和职责。这就是:独立自由的灵魂、追求真理的品格、兼容并包的胸襟以及培养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的职责。  相似文献   
34.
《青春之歌》具有两个层面的主题蕴含:一是主人公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对革命的追求,一是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对个性的追求。第一层面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处于作品的表层;第二层面是作者潜在意识的自然流露,处于作品的深层,并具有对第一层面某种程度的解构意味。作品因两个层面之间的张力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35.
采用问卷法对351名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艺术类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格、自动思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艺术类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在愤怒和悲伤两种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中,注意转移策略最多.前者的情境修正策略最少,后者的人际支持策略最少.表达抑制策略在两种情绪调节中的使用均较少;在快乐情绪调节策略中,支持分享策略使用最多,表达抑制最少.(2)人格特质P、N和L及自动思维与情绪调节策略关系密切;(3)人格特质P,或通过自动思维对情绪调节策略有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36.
蒋介石从教育的实际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经验,发表了大量有关训育的言论,形成了系统的训育观:训育的实施是教育和社会的内在要求,目标是为了健全人格,达成此目标的方法可以通过制定共通的校训,思想、生活指导,以及军事训练来完成,训育的至高原则是以身作则。我们可以客观评价蒋介石的训育观,认识其历史价值和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37.
自然特质对大学生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晔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94-96,105
个体的安全行为因人员的自然特质、认知水平、社会特质等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对大学生的安全行为及应急反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本研究是在大量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数学模型,利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讨论体现人员自然特质的性别、性格类型两个因素对安全行为的影响特点。研究结果将充实我国大学生安全行为以及应急反应数据库,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基础数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8.
为了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与共情特点对其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的影响,随机抽取无锡大学新生志愿者129例和非志愿者123例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与人际反应指标量表(IRI-C)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志愿者的E分显著高于非志愿者;志愿者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非志愿者;志愿者和非志愿者在IRI-C各分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女性志愿者的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女性志愿者的想象和同情关怀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志愿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与共情特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共情能力不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拥有外向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9.
谈大学生择业心理与就业观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因其重要而引发大学生复杂的择业心理,表现于心态矛盾、期望过高、不分正业的三类心理。引起此类择业心理的因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及个性所造成,解决这种心理压力的办法是需要加强就业观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择业观教育以及正确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40.
论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法学原理,就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并着重阐述了我国目前法人人格滥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