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313篇 |
科学研究 | 14篇 |
体育 | 3篇 |
综合类 | 23篇 |
信息传播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相飞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1):24-27
《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但由其主观因素所决定,也受到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传承的影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暗合了人物寓言成功的两个决定因素,形象特征类型化,但又不乏生动、鲜明和丰富的个性;故事情节曲折迭起,荒诞、夸张,出人意外。《庄子》人物寓言的成功除准确地把握了这两个基本要点之外,也与其自如旷达的结构设置,清拔恣肆的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2.
蔡凤鸣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从文体学理论入手 ,对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进行解读。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情节建构、象征隐喻 ,在表达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扩展小说的审美维度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3.
杨新亭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5(3):77-80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在戏剧研究界,将大团圆与悲剧联系在一起,往往有着明确的所指——中国传统戏曲中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由此也引出了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等一系列的争论。尤其是大团圆的结局不仅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常见,在中国古代的叙述文学中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大团圆结局并不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专利,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司空见惯。从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出发,通过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的对比,研究这种大团圆结局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就能分析其中隐藏的深刻的社会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5.
彭玉斌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100-102
邱易东在儿童诗的艺术构思方面作了全新的探索。他惯于撷取真实而独特的生活画面,将“画面式”括号和“倾诉式”括号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将儿童诗的画面效果和抒情气氛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06.
冯果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0(5):134-137
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冯小刚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诙谐调侃的方式,渐趋清晰地构建了其独一无二的消费品牌。冯小刚的贺岁片相当程度地挽留了人们对于国产电影的信心,同时也为其他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商业娱乐电影的操作理念。根据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创作特征,分别从虚实相生的游戏化情节,葛优式的小人物,大演员的小角色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冯氏贺岁电影的表演特色。 相似文献
107.
108.
刘晓瑞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9.
《儿子们》是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赛在三十年代创作这部小说的同时,翻译出版了《水浒》一书。《儿子们》的主人公王虎身上带有浓重的梁山好汉色彩;小说中带有明显的《水浒》味道。本文揭示、分析了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以及创造故事情节时留下的《水浒》对《儿子们》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李东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6):29-35
平江不肖生从谴责留日学生道德不轨的《留东外史》到为爱国英雄霍元甲立传的武侠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创作转型迅速取得成功。《留东外史》中叙述者的两种矛盾声音中隐含的情节模式,已经表露出作者后来武侠创作的主题思想。探寻其转型原因,一是作者一以贯之的个人无意识——强国保种的深化,二是寻找市民趣味和精英文化共同接纳的契合点。如果说由于对市民趣味的过度倾斜,使得《留东外史》蒙上“嫖界指南”的恶名;那么摒弃性描写,强化风俗描写,强化武术救国保种的主题思想,使得平江不肖生终于成功打造出现代武侠小说的领袖地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证出通俗文学被精英文化接纳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