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2篇
教育   677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德莱塞在其现实主义杰作《美国的悲剧》中,通过克莱特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批判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道德风尚和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年的严重腐蚀。克莱特是拜金主义下的悲剧人物,作品向我们描写的既是克莱特的个人悲剧,更是美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82.
长篇小说《地债》时间上有大跨度,事件上有连续性,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新中国土地关系的变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农村人物形象。但大跨度和连续性的内容压缩在30万字的篇幅内,不免有局促之感。几个主要“反面人物”的处理,亦有可推敲之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还可以写得更开放些。  相似文献   
83.
试论左翼文学关于创作方法理论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学创作方法理论的探索,是在翼学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率先提出的“新写实主义”只是旧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机械结合,而依附其上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实质上是“流漫的极左主义”,随后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初步纠正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开始拨正了现实主义学的方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最后的独尊坛,既推动了左翼学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新学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84.
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论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历史、文学史发展的交汇处,总有一些跨时代的人物处于新旧思想的交锋中,20世纪英国作家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创作既根植于传统现实主义,又汲取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价值取向呈现为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形成的合力,这种合力走势又表现在他对人的生命本能的大胆张扬上,有人把劳伦斯不加分析地列入现代主义作家中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5.
86.
尤奈斯库的戏剧以荒诞的形式和荒诞的内容而称,然而在其荒诞风格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在他的剧本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夸张成了他表现荒诞的一个重要手段。他的创作手法不是现实主义胜似现实主义。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内容有机结合是戏剧创作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命运进行深刻认识和思考的一种全新表达。  相似文献   
87.
胡风是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大师,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有着重要的贡献。胡风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话语传达出对现实主义质的规定性的理解与把握,他毕生致力于维护现实主义的真本面目,防止现实主义受外力影响而僵化变质。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主体性现实主义创见,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而并没有越出现实主义疆界,他对现实主义的执守和创造性的突破,既属于特定时代,又具有现代超越品格。  相似文献   
88.
《财主的儿女们》这部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表现对象从关注外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重视人物的主体性,具有写实性与心理分析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89.
对刘小东的油画艺术风格的情感印象,调侃的还是严肃的,真实的还是自然的,探求时代的艺术真实表现和画面的语言张力所带来的视觉力量及个性的再现.  相似文献   
90.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making programme evaluation sufficiently meaningful and cognisant of context such that practitioners, in this case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can gain new understandings of their situ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e. In order to do this, the paper uses Archer's morphogenetic framework to deepen the methodology of academic review on an academic development programme. The theory enables a rich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programme developed within particular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situational logics and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ucture, culture and ag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