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唐传奇《柳毅传》中的主人公柳毅勇敢刚毅,堪称儒家理想君子的代表。但元杂剧《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在剧中仅充当“冲末”,成为衬托龙女形象的配角,并且其“义行”减弱了,世俗化倾向更为明显。柳毅形象的嬗变迎合了观众的审关心理及元杂剧“女性视角”的叙写模式,与小说和戏曲两种不同文学样式的表达需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2.
大众化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化世俗性进程,当代化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娱乐化和肤浅化倾向。对于化的这种变化,需要从人关怀方面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23.
期刊改版与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与文学的关系,使得从期刊视野考察转型期文学成为可能。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期刊界的“改版热”为视点,通过对改版缘起、具体行为状态及其改革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转向市场他律的文学场已经基本形成;走向世俗化,正是转型期文学“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种实现;改版后文学期刊依然没有走出困境的实质,正是消费时代生活法则渗透至文学场域,而审美追求的艺术法则主导地位丧失的结果。而诗意审美恰恰是文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文学期刊在这个消费时代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24.
文学世俗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消解思想深度,放逐人文精神,缺少文化内涵,丧失美学品格,流于低俗、庸俗,道德失范等缺陷。消除文学世俗化之弊,既是净化文艺生态、构建和谐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文学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5.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2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igious world in Chines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e data cover six major subjects at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ndates a separation of religion and education, Chinese textbooks introduce students to a variety of religious traditions. These traditions are either presented as independent learning units or integrated with textbook content across subjects. Three discursive frames are used to categorise the information selected to represent religion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curriculum texts: a de-mystification frame (deconstructing the mystery of religion and presenting a secu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world); a de-modernisation frame (representing religion as associated with pre-modernity); and a science/humanities frame (comprising two lenses for interpreting relig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 framing of religion in China’s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reflects the state’s secularisation agenda, it also leaves spa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religion.  相似文献   
27.
14世纪英语诗歌《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的解形母题源自凯尔特文化传统 ,但不是凯尔特文化独有的现象。诗歌中 ,世俗的和宗教的因素 ,异教的和基督教的因素巧妙结合。和中国古典文学中解形母题相比 ,《高文》更关注现实的世界 ,关注人自身的本质特点、精神世界和求生本能  相似文献   
28.
90年代初以来,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社会文化发生、经历了历史性的重大转型,审美文化也不例外,当代文学中经典文本的匮乏以及以“经典”的颠覆和消解;文艺关注和描写的对象世俗化、生活化;雅俗界限日趋模糊甚至消失,便是其中极为引人注目的几大特征。  相似文献   
29.
本论述了近现代泰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是佛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日趋政治化;二是佛教教育逐渐现代化;三是佛教内部改革运动不断掀起,力求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0.
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必然解构该环境下建构的文化意义空间,而与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的文化意义空间则通过文化制度重新建构起来。原始性史诗"梅葛"的神圣的展演空间在遭遇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撞击时发生了内卷和断层,而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世俗空间则建构起来并呈持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