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53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5篇
综合类   7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也谈韩愈“不平则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理论核心,是其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在历史的环境中正确把握“不平”、“鸣什么”是我们全面、客观理解“不平则鸣”原味的前疆。  相似文献   
992.
教学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的发展既有理性方面,又有非理性方面。非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直觉、灵感、无意识。非理性情意因素是教学动力系统的重要成分,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非理性直觉是对教学逻辑的补充,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教学过程又是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无意识,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果。教学中应采用多种相应的教学模式,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应用和培养。  相似文献   
993.
马克思的审美情愫与社会理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有一个美学基点,此即他所认定之区别于动物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本质。这一基点植根于马克思本人的审美情愫,他的社会理想则是其审美情愫在人类翔之志向引导下升华的结晶。人类关怀促使马克思进入旨在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及理论研究领域,而审美情愫作为潜在的驱动力始终伴随和濡染其中。前者引导马克思在文艺批评方面倾斜于历史,后者则同时升华为普惠的美学理念而成为其献身目标。推进历史意味着走近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批评重新调整定位美学与历史这两个尺度,应当也是马克思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994.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中有情。诗中也有人。但在艺术表现上,情感与人物的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就中国古典爱情诗来说,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着眼于人物表现内心情感;着重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较为模糊;通过情感抒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写与人物刻画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95.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996.
殷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的"神来"之说是其论诗的最高要求。此要求具体体现为兴象、风骨、声律三个方面。《河岳英灵集》中那些兴象圆融,风骨骏爽,音律和谐之作正是殷"神来"理想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97.
关于职业教育人民性政策实践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性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立场,其意涵集中体现在平民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生计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方面。从政策实践的角度,职业教育的人民性可体现在建立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响应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鼓励多种形式办学、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998.
20世纪,中国传统戏曲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戏改运动,深刻反映出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丈化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改造、反思,并由此探求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戏曲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既敬畏其内蕴深厚、博大精深又不满其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的复杂情结。  相似文献   
999.
晏昀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S):147-147,102
中国传统空间讲求塑造意境,而塑造意境的方法很多,既可靠实物映衬,也可靠诗词点醒。而不同的营造和理景空间往往也依其需要创设不同的意境。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创造和产生,深究一下,则要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水墨创作的思维方式偏重于经验性和直觉感悟,经验性即对直观经验的确认和概括,而不去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直觉感悟是通过心里体验,不离开直观经验而达到对于事物的理解。而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设计是通过在基地上做确实地或想象地漫步中产生的。不进行任何理性的平面构图,对于内部的记忆也没有一个单一形象,甚至没有建筑物的形象;记得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空间。这与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讲求的空间行为叙事有些相似。 任何文化都承受不住现代文化思潮的渗入,融合甚至破坏,在现代西方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泛滥的中国,如何追逆传统,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roduce briefly the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hen analyze its application in "The Great Learning" which is one of the classics of the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s of "The Great Learning" is meaningful for both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Great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