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6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教育   6418篇
科学研究   1642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19篇
综合类   531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9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529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809篇
  2010年   555篇
  2009年   553篇
  2008年   620篇
  2007年   798篇
  2006年   781篇
  2005年   689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511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政府关心、学校担心、家长揪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刚入学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由于他们生活、成长的家庭、社会、教育环境不同,与以往大学生存在一些差异,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2.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对环境的扰动主要体现在包装、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物流信息等方面。扰动的关键原因在于现实中粗放的物流模式、不合理的物流规划、物流标准化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环境系统及其环境问题也有可能通过经济系统和法律体系等途径来制约和影响着物流系统的有序运作。  相似文献   
73.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它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交织中来展现其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北魏的战争环境所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74.
随着社会的发展,轨道交通建筑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关注研究的课题。城市的扩张,土地资源的稀缺共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与建筑群必须立体化。轨道交通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轨道交通建筑也影响着城市建筑群的发展变化。合肥轨道交通三号线建筑群的建立为新站区周边城市建筑群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梳理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好大学”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一个可为更多大学提供参照的发展目标,也是校长治校的目标和依据。从反映大学本质属性的大学文化的角度看,好大学应具有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的大学制度。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同心圆,共同成为建设好大学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6.
信息时代,人们更加需要知识和信息。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更全面、更方便、更快捷地为读者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77.
《瓦城上空的麦田》以一个捡垃圾的孩子的独特视角 ,折射了一幅现代人的生存图景。李四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寻又不断失败、在希望的生与成幻灭之间几度徘徊的圆形图式。作为悲剧的主人公 ,这一生命图式又是现实力量与他的自由选择相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回归精神家园的艰难路途中 ,李四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作家以无限悲悯的情怀刻画了社会最底层人的不幸命运 ,以无比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人类最永恒的世俗情感 ,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8.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communal coping reveals itself in Palestinian refugee camps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promote or prevent its occurrence. Individual and dyadic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40 mothers and one of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 living in Palestinian refugee camps in Leban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munal coping existed within the mother–adolescent dyad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was rare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refugee camps. While families and neighbors did not typically verbalize their hardships and actively cope with them as a group, there was often an implicit recognition that they were all experiencing the same uncertainty and stress. Acting upon their uncertainty as a collective, however, was greatly hampered by mistrust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amps, due to widespread violence, privacy violations, vying for scarce resources, and disloyalty.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also engaged in protective buffering whereby they attempted to reduce the stress of the family by keeping stress and fears 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communicating about them. Even though protective buffering helped the refugees cope with chronic uncertainty and maintain a sense of normalcy, it prevented them from acting upon the problem as a group. Finally, parents emphasized that the child’s education provided hope for the futur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9.
Persistent school shootings have generated ongoing pressure to assess and enhance crisis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via strategies such as resilience-building and post-crisis restoration. A network perspective offers a robust, multilevel approach for examining complex information flows among community, campus, and individual actors affected by crises. Drawing on relational and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we offer nine propositions that help explain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changes in a network over time. Although theoretically driven, these propositions are primarily functional, offering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afety officials and administrators trying to understand, prepare for, and respond to crises. Thus, we suggest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information flow, uncertainty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 crisis.  相似文献   
80.
数字环境下城乡青年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颖  杨伟娜  李媛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2):115-123
[目的/意义] 从信息行为视角阐释城乡青年在健康信息领域的表征与原由,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与措施、医疗与网站等健康服务教育机构提升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4位20-29岁河南省城乡青年的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数据,考察数字环境下城乡青年健康信息需求动机、信息搜寻行为特点及异同,借助Nvivo对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和内容分析。从网络获取方式、手机与电脑使用体验差异、健康信息需求类别、搜寻途径、检索方式及平台选择等方面对城乡青年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予以分析。[结果/结论] 与农村青年相比,城市青年健康信息需求范围更广泛、检索策略与平台选择多样化。论文提出城乡青年间“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能引发“健康信息鸿沟”的风险,根源在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数字环境下网络接入、使用及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