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0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相似文献   
62.
诗歌语言高度精练,内涵丰富,时空跳跃大,而学生又接触较少,教学中多数教师感到乏术,难得要领,故而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一首诗歌同教一篇散文、小说无甚差异。课堂上,教师常常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真  相似文献   
63.
太原地区的“过唱”习俗源远流长,其文化生态保存也相对较为完整,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习俗与信仰祭祀活动相伴而生。从太原市万柏林区赛庄村五龙庙为中心的案例来看,以龙王信仰为中心构成的祭祀圈活动与“过唱”习俗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最初由庙会信仰祭祀活动衍生而来的“过唱”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祭祀圈有关活动虽早已戛然而止,但“过唱”习俗却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赛庄村的龙王信仰在大山深处顽强地存在着,并且逐渐演变为民众对于乡村记忆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64.
袁秋生 《中学文科》2008,(5):150-151
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65.
不解乡悉     
不解乡愁。品不出那愁满白头的思念,看不透那镜花水月的温柔。所有的,只是一种在被问及家乡时的迷茫与怅悯,若有若无,时阴时晴,却如风筝下的一根细线,紧紧地,连着那扯不断的眷恋。童年无声地滑过,氤氲着雨后微湿的梦。玻璃窗上水雾迷蒙。墙角剥落露出雪白的石灰.一块一块。江南是柔婉多情的风和剪不断的丝雨,如一幅轻缈的水墨画,就这样不经意地泅进了我的梦中。  相似文献   
66.
余光中作品中胎记般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对故乡故土的眷恋与追慕;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坚守;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依,并贯穿于他大半生的创作之中。其用心编织而成的“中国情结”,将作者眷恋祖国母亲之心与母亲思念儿子之情不可分离地紧紧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67.
诗歌言短意长,这也让诗歌有了自身的独特魅力。从五四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诗歌集合中,优秀篇章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体现了这一文体作为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以形式自由、内容开放、注重修辞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高中语文对于现代诗歌的讲解只是针对考试,丧失了诗歌本来的意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一、挖掘诗歌写...  相似文献   
68.
唐宋赵郡文学文化资源丰富而重要,其整体上具有地域性、家族性,两者互为依凭。唐宋赵郡文士对唐诗发展、中外诗教以及自身创作影响深远。以滹沱河、太行山以及真定等为核心范围,逐渐形成典型别致的赵郡文学文化景观。"赞皇公李德裕"的系列平泉追忆、"赵郡苏轼"的数则经典称谓,带有浓郁的乡愁色彩,成为郡望文化传统的微型缩影。这些为赵郡一地赋予特别的文化因子和精神内涵,有助于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69.
从那个没有确切年代的传说开始,老子留给历史的就始终只是一个背影,然而,老子因为留下了《道德经》,他又成了古老中国的一面图腾,是神秘东方的一线灵光。千百年来,仁智互见,在无尽的文化乡愁中,也激发了后人的无穷灵性与智慧的交感。虽然《道德经》各种校订本高达3000余种,阐释老子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而当我读到马睿的《话说老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相似文献   
70.
《考试》2008,(2)
五四时期,郭沫若推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纵观中国诗歌史,绝大多数的诗歌作品都体现了忧患意识,传达了悲愁情绪。本文就从国愁、乡愁、情愁来谈谈中国诗歌艺术的情感特征,及愁的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